多数种子和农具也陆续送到了百姓手中,唯独红薯种的量不够。
先前从赢州带来的红薯种本?就有限,分给中江其他城池一部分后?,到临江城时已所剩无几。
这可急坏了负责分发种子的书吏,连忙找雁萧关禀报,“王爷,红薯种只剩不到十?筐了,按每户百姓一亩地的量算,根本?不够分,这可怎么办?”
书吏实在临江城临时寻的学子,事关父老乡亲家中口粮,他几乎要哭出来。
雁萧关倒不慌,笑着道,“别急,赢州早就摸索出了省红薯种的法?子,不用整颗红薯下种,先把红薯埋在育苗田里?,等长出藤蔓,再把藤蔓剪成小段移栽,这样能省不少种。”
他召来熟悉农务的老兵,让其带着百姓在城外开辟出一片育苗田,把红薯切成块,每块留两三?个芽眼,埋进松好的土里?,浇足水,不出半月就能长出藤蔓。
到时间后?把藤蔓剪成一尺长的段,每段留两三?片叶子,栽进田里?,浇点水就能活。按这个法?子,一筐红薯至少能育出够种二十?亩地的藤蔓,比直接用整颗红薯下种,能多种十?倍的地。
百姓们又惊又喜,连忙跟着老兵学育苗。王阿婆也带着孙子孙女来帮忙。
不出半月,育苗田里?果然长满了绿油油的红薯藤。百姓们按着法?子剪藤、移栽,原本?不够分的红薯种,竟让临江城种出了两百多亩红薯田。
只是中江如今百废待兴,百姓虽有了田地,可单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遭遇抢掠,家中唯剩破布旧瓦,要想让日子真正好起来,还得有活计能挣钱。
开工坊,正是最好的法?子,就如赢州,各家工坊养活的可不止是赢州的百姓,还有赢州附近几个州府的百姓。
赢州的工坊多到数不清,烟花、肥皂、玻璃厂日夜赶工,订单都排到了半年后?,可受限于赢州的人?口,好多工坊想扩产都招不到工人?。反观中江,经历乱战后?有大量百姓闲置,又有充足的土地,简直是开工坊的绝佳之地。
可他身边的人?要么擅长军务,要么精通农事,没一个能主持建厂事务的,这让雁萧关犯了难。
思?虑片刻,雁萧关眼前忽然一亮,官修竹不是总领政务吗?赢州的几家工坊都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经验最足。
而且他这次把种略红借调来中江协助医工队,生?生?使?夫妻两人?分隔两地,官修竹的父亲官相旬又刚经历过兵祸,想来对?方早就想亲自?来中江看看家人?的情?况,让他来办这事,定是愿意的。
当?下,雁萧关立刻让人?写了信,快马送往赢州,信里?不仅说明了让官修竹来中江主持建厂的事,还特意提了种略红在中江一切安好,让他放心。
消息送到赢州时,官修竹正对?着一堆文书发愁。前不久眠山月琢磨出了制糖的法?子,赢州本?想再开几家制糖工坊,可赢州早已挤得满满当?当?,连块空闲的地都找不到,他正愁没地方安置新工坊。
拆开雁萧关的信,官修竹一眼扫到“中江建工坊几个字,又看到信里?提了种略红的近况,当?即眼前一亮。
他立刻让人?去查中江的情?况,得知中江不仅有闲置的百姓,田地还特别适合种植甜菜和甘蔗。
这两种作物正是制糖的主要原料,比在赢州种划算多了。
“真是瞌睡来了上枕头。”官修竹拍着桌子笑了,当?即决定把制糖工坊挪到中江去。
他连夜将手头事务安排出去,带上几个有建厂经验的属下,又让人?装了满满两车甜菜种子,迫不及待准备第二天就踏上前往中江的路。等把中江的制糖厂办起来,不仅能帮雁萧关稳住局面,还能顺便看看媳妇,真是一举两得。
当?夜,官修竹好不容易将东西整理好,起身归家,才跨出大门,就见一个斥候骑着快马奔来,翻身下马时险些栽倒,手里?还攥着一封染了尘土的军报,“官大人?,岭水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