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后三个流程则过几年再继续,毕竟谢凡如今只有十三岁,须等着谢凡年满十六岁时才可结婚。不过谢凡和周小姐已经正式定下婚约,谢周两家都准备重谢为两人牵线搭桥的周先生。
先是周老爷备上厚礼亲自登门拜访周先生。面对周老爷的厚礼,周先生连连推辞。周老爷再三劝说,周先生便说:“老爷对我有知遇之恩,能为老爷尽绵薄之力已是十分欣慰,怎么还敢奢求报酬。”周老爷只好不再勉强,对周先生连声感谢,方才走了不提。
后来谢老秀才也携礼物登门,周先生也不愿收下谢礼。谢老秀才一副了然神色,点了点头,又拿出了一份字据递给周先生。周先生见了是封文书,要将几亩田地送于自己。周先生读完文书便潸然泪下。谢老秀才又说:“这几亩田地原是你家祖传,原来都佃给一户姓王的人家种,今年刚好要换家佃户,便把这几亩地物归原主。”
周先生痛哭一场,又向谢老秀才作长揖。谢老秀才连忙扶住,又对周先生好言安慰半晌,周先生才终于接过文书。
周先生这番失态,背后还有一段往事。
原来周先生虽然才华出众,品行端正,但是父亲早逝,寡母带着他守着家里四五亩薄田过活,自小便尝尽人间冷暖。因为家境贫穷,差点连书都读不上,还是族里一位远房族叔看他是个读书苗子,资助一二才考上了童生。这位远房族叔给了银钱,便总是摆出一副大恩人的派头来,每每要奚落周先生母子两句。母子两人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只好默默忍耐,还要对着族叔笑脸相迎。
也因为家境贫穷,媒人都不愿意给他说亲,母亲好说歹说攒了很久的钱,才说到一户人家的老姑娘,终于周先生二十多岁成功结婚。此时风俗,婚姻嫁娶讲究门当户对,所以他妻子也是因为家里穷备不上嫁妆耽误了岁数成为“剩女”。不过幸好,妻子王氏人品样貌都好,夫妻两人感情和睦,可陪嫁实在有限,日子依旧贫穷。王氏婚后半年就怀孕了,可惜吃得不好,营养不良,又侍奉老婆婆,操劳家务,五个月成型的男娃娃都流产了。
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周先生学问好,岁考考取一等,每月能得到官府六斗廪米,日子才好过了些。日子好了,夫妻两人也终于顺利生下了健康的孩子,七年间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可是孩子渐渐多了,家里多了五张嘴吃饭,日子又穷了起来。也许是因为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频繁生育损伤了身体,此后周先生的妻子再没怀上过。
老婆婆对此当然十分不满,但是周先生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哪怕王氏愿意他也并不太想纳妾。再加上家里实在是穷,首先纳妾是笔开支,其次家里又要增加人口,也就罢了。那位远房族叔又来劝周先生趁着女儿还小,不如抱养两个出去给别人家,好减轻家里负担,但是夫妻俩看着五个可爱的女儿,实在不忍心。最终还是一家人齐心协力过着穷日子,又难免受了族叔一番奚落,夫妻两人只好忍了。
周先生参加了好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期间老母亲病故操办丧事又花了一笔钱。王氏日常带着女儿们做些针线补贴家用,周先生日常也帮人写些拜帖文书赚点润笔。
夫妻两人看着五个女儿渐渐长大,又开始操心女儿们的婚姻大事。此时社会风俗,婚姻最看重门第和财力,女方家境好坏和嫁妆多寡,远比女方人品样貌重要得多。虽然周家五个女儿品貌都端正,父亲是秀才身份上也说得过去,但是家里太穷,根本置办不起五份像样的嫁妆。如果只有一两个孩子,夫妻俩节衣缩食,勉强能让女儿风光一点出嫁,可是偏偏有五个年龄相近的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亲实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可是以家里的财力,让五个女儿都找好婆家出嫁实在是困难。夫妻俩又舍不得把女儿们嫁出去给人做填房或者小妾,每日都为了女儿们的婚事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刚好溧水县里有位在西北地方做官的周老爷致仕回乡,本地乡宦富户都写了拜帖求拜见。这位周老爷偏偏在众多拜帖里面见到一封拜帖文采斐然,大为欣赏,一打听原来是位周秀才写的。周老爷一听还是自己本家,便差人请来周先生。一见周先生一表人才,言谈举止实在不俗,更是对周先生青眼有加。
周老爷想起自己老上峰,西北经略大人(注释: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正想寻找一位人品可靠又有文采的才子做幕僚,代写文书奏折一类,便问周先生愿不愿意去西北?又说这位大人御下仁厚,下官爱戴,如果周先生有意,自己愿意保举推荐。
周先生正为家境贫穷而忧愁,加上眼看举业无望,留在家乡实在是没什么可留恋的。想起书上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如就此去西北闯荡一番,也好给妻子女儿们挣个好生活。周先生于是当场就应了下来,周老爷当即大喜,给西北经略大人写信推荐应天府溧水县周正秀才,先命家人将信送出去。两人约定周先生先回家收拾停当,十日后出发,出发前周老爷再将保举信给周先生,到了西北经略府才有凭证,最后还送了十两银子川资路费给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