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荒城之月 > 第139章

第139章(2 / 2)

“月儿自己能走,不用背!”这些年的户外越野探险,萧镶月锻炼得筋骨强健,这点山路根本不在话下。

骆孤云有点不好意思,摸了摸头,小声道:“月儿不是担心这么多年过去,那块地哥哥还能不能找到吗?当年背着月儿下山慢慢走,才偶然发现那个缓坡。月儿在背上,哥哥才找得到当初的感觉......”

后面跟着的孙煦孙熙等捂着嘴笑:“三叔要背小叔叔,尽管随意,就当咱们不存在......”

萧镶月瞪他一眼:“原来哥哥是想把月儿当道具用!好罢,就遂了你的愿!”

如愿以偿将人背在背上。骆孤云回味着近半个世纪前那个黄昏,他背着熟睡的月儿,一步一步,稳稳下山。转过一处陡峭的山崖,眼前豁然开朗。残阳将远处波光粼粼的青衣江揉成万千金箔。他在那里徘徊停留,对着苍茫天地许愿:愿这涛涛江水为证,誓与月儿岁岁相依,朝朝相伴,直至青丝染霜......

今生得偿所愿。

感谢上苍,今日便是来还愿的。

骆孤云已是眼眶微湿。

走了个把小时,转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果然有一片平缓之地,三面山势环抱,面朝青衣江,风景绝美。易寒请的随行的风水先生用罗盘看了,也大赞此处风水绝佳。

修建墓园需要时间。程晋和阿峰留下负责监督工程,其余人等往庐陵县而去。

庐陵县已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到处都是烟囱厂房。当年李庄的位置建起一座机械厂。当地官员介绍,五十年代末国家兴起三线建设热潮,从沿海城市迁了不少工厂到内地。庐陵县也在短短十几年时间,迅速多出了锅炉、阀门、化工等工业企业,从一个农业大县,变成了重工业城市。

庐陵县小学门口,师生们拉起“愿您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大大横幅,热烈欢迎萧镶月的到访。

世界级音乐家大师萧镶月先生十五岁便在此任教,已成了该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学校专门腾出一间房屋,将萧镶月当年教学时用过的书本、器具、一些手写的曲谱,陈列起来,建了一个小小的纪念馆。

墙上挂着的一帧放大数倍的黑白照片,吸引了骆孤云。这是一张集体照,便是萧镶月十五岁那年,带领学生们表演竹笛后的合影。他站在前排的最右边,照片因放大有点模糊,但依稀可见俊秀的五官。

骆孤云站在相框前,细细地看,问道:“这照片原件在哪里?”陪同的校长赶忙道:“这张如此珍贵的照片,已经由省博物馆珍藏,咱们这里只有影印版。”

骆孤云暗想,这怕是月儿最早的一张照片了,的确珍贵非常,回头得去要回来......

离开庐陵县,一行人从锦城飞往上海,完成卢汉坤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入黄浦江中。三月后,桫椤谷的墓园修好,又将孙牧安葬,几座坟迁置,连板凳爹的墓也迁来了桫椤谷墓园。萧镶月觉得春姨葬身青衣江,尸骨无存,那高处可日日眺望青衣江,寄托思念。板凳也十分赞成。

萧镶月推掉音乐界安排的所有活动,只在天年音乐学院做了几堂讲学。又与骆孤云一起,在中央领导的陪同下,到即将大开发的广东沿海走了一圈。直至过完中秋,才返回纽约。

第62回执手偕老岁月温柔云月相随归栖尘土

这次归国,骆孤云和萧镶月心中是五味杂陈,特别复杂。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离家后,一辈子不还乡,因为家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梦中的故乡,永远

成了回忆里的残章......岁月把故乡的魂一点点抽离,只留下一具陌生的躯壳,让归乡的人成了找不到来处的异乡客。那乡愁,终是被时代的浪潮拍打得支离破碎。

俩人回纽约后常讨论此次大陆之行。

萧镶月觉得大陆只看重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还有......就是那审美堪忧......骆孤云认为客观评价,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了。政府也积极地想做事,毕竟是百废待兴,有太多的短板需要弥补。萧镶月也同意哥哥的看法,刚开始发展难免顾此失彼,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虽走得磕磕绊绊,可总在进步......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穷。既然家乡有些方面不尽如人意,咱们就努力去改变她,让她变得更好......

此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骆孤云和萧镶月几乎每年都会安排时间回国,少则月余,多则两三个月。每次回国必去桫椤谷祭扫。骆孤云想给安阳陵墓重新立碑。萧镶月却不想因自己打扰爹娘的安宁,劝慰他咱们一辈子都过来了,月儿的名字在不在上面有什么打紧......

云月基金会投入巨资,在医疗、教育、环境、应急救援、古建筑、动物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摩恩财团也将业务重心逐步向国内转移。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广泛的国际融资渠道,为国内多个关键领域注入大量资金。不遗余力地将国外的高精尖技术引进到国内,派遣国外专家到大陆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资助国内优秀人才出国学习深造,为民族复兴做着实打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