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路,够走两三个小时了。
王亚宁穿着白色短袖,蓝布裤子,黑色布鞋,两条辫子搭在胸前,很是青春洋溢。
放眼望去,十来个人基本都是白色或蓝色短袖,黑色灰色或是蓝色裤子,寸头,麻花辫,说着笑着,一群青春活力的少年人,还没有被繁重的农活压垮。
一路唱着歌,背着语录,感觉没多长时间就到公社了。
远远看去,公社也是灰扑扑的,没有什么高楼,最打眼的是一栋二层楼,那是公社办公的地方,知青办公室,革委会,邮局都在那一块。最醒目的是墙上的标语,白底红字写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已经早上八点多了,走了两个多小时,又累又饿,大伙决定先去国营饭店吃点东西。
离二层楼不远就是国营饭店,公社本来也没多大,就一条主街道,各个国营部门基本都在这条街道上。
这个时间吃饭的人不多,桌子都空的。
进入视线范围的是一条标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标语下边是一个窗口,旁边立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今日早餐供应:面条,包子,窝窝头,馒头,豆浆,粥。”
这个时候没多少选择了,大家按自己的饭量各自点了吃点。
王亚宁几个女同志都要了包子和粥,男同志要了面条和包子。这时候的大包子真是大包子,一个包子比成人拳头都大,微微发黄的面皮,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味,真正粮食的味道。
后世的馒头包子看着白白的,很宣软,但是已经没了麦香味,都是酵母粉的味道,没了馒头的实在感。
从国营饭店出来,众人分开行动,有去供销社买东西的,有去回收站找书的……
王亚宁要去拍电报,李丽和赵卫红也要去邮局,就同路了。
胜男姐和杨柳要去买点生活用品,要去供销社。
大家约好十一点半在国营饭店集合。
公社的邮局不大,一个门脸,绿色的门框颜色都变淡了。
门口停着一辆绿色28大杠,后座两侧帮着绿色的帆布袋子,应该是放邮件的。前杠上还搭一长条的绿色帆布兜子,垂在车杠两侧,应该也是放邮件的。
王亚宁真没见过送邮件的邮递员,小时候家在农村,邮递员不到自己村子,大了出去上学,邮信基本退出生活了,偶尔寄信,那都是交的笔友。
邮局里面对着门的是一长条柜台,后面坐着两个工作人员。按着指示牌,王亚宁来到发电报这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志发电报。”
王亚宁想试试是不是像看过的小说写的那样,这个时代人人都会说语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志,电报内容。”电报员很自然的接过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志,就发‘已到平安’四字。”
这时的电报按字收费,一个字三分钱,加上地址和收报人姓名,也得好几毛钱。那时常见的电报内容:“母病速归”,“今晚接站”,据说有一封发给法院的电报,内容为:“刀下留人”。
对了语录,发了电报,王亚宁心疼的走出邮局大门。
从前,一毛钱掉在地上可能都没人捡,现在的一毛钱能干很多事呢。
不行,得抓紧时间练字。在这个只能节流不能开源的时代,一分钱都得掰两半花,下次得寄信了,写他几大篇子也才一张三分钱邮票寄走。
李丽和赵卫红已经等在门外了。
“咱们也去供销社看看,我想买个暖壶。”李丽问她俩。
“走吧,我也买个暖壶。”
王亚宁没带暖壶,原主妈妈怕路上碰碎了。给她带了工业劵,让她到地方再买。
三人一起朝供销社走去。
择林公社的供销社不大,能有三间房大小。中间是门,两边各有一个窗户,都不大。
走进去,光线有点不足,暗暗的。
靠着墙围了一圈柜台,原木色的框子,磨的发亮了,颜色也变暗了。下面订的木板,上半部分镶了玻璃。透过玻璃能看见柜台里摆的货品。
卖针头线脑的挨着卖布的,日用品旁边是食品,两侧最边上的柜台是农具和文具。看这布局,能看出哪个是畅销品柜台啊!
今天人不是很多,王亚宁三人朝卖日用品的位置走去。
“同志,暖水瓶一个多少钱?”
“铁皮的六块五一个,两张工业券。竹编的三块钱一个,一张工业券。”
真心不便宜啊,这时候的正式工人月工资也就三十多,临时工也就十多块钱。
想着一张张离自己远去的毛票,王亚宁掏钱的手都抖三抖。但是在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没有暖水壶真不行。
再见了,我亲爱的小毛子。
付了六块五毛钱和两张工业券,王亚宁拿到了自己第一件值钱商品。
李丽也选了一个铁皮暖壶,这姐妹看着就不像差钱的主。
赵卫红没舍得,选了一个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