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慢慢来。他的心情还算平静。
不算纽约街头那次,他们有整整八年没有见过面了。
他早已做好重新和季微辞认识一次的准备。
那晚,沈予栖下班回家,停好车走向电梯时,隐约看到电梯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下意识小跑几步,压抑着有些混乱的心跳,声音尽量平稳,以保证听不出一丝异常。
“稍等。”他在电梯外说。
电梯内的人果然按下开门键,电梯门缓缓打开,季微辞正站在里面,看着他。
还是那样的眼神,平静的、纯粹的,和八年前没有半分差别。
沈予栖的心脏早就提到了嗓子眼,整个人都紧绷着,外表却是一丝一毫都看不出。他道谢后稳稳走进电梯,克制地站在离季微辞最远的一个角落。
而后他听到季微辞主动同自己说话,问去几楼。
“和你一样。”沈予栖看一眼电梯按键,笑着说,手心却悄悄渗出一层薄汗。
电梯里安静得可怕。
静到沈予栖觉得自己胸腔里的每一声心跳都清晰而沉重地响在耳边,像有人拿着锤子在耳朵里有规律地敲击耳膜,将耳膜都砸得生疼。
他想缓解这种紧张,于是便盯着电梯楼层上升的数字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数,调整呼吸。
这行为会让他清醒和理智一些。
在数字变幻成“5”的那一刻,他听到了季微辞的声音。
叫他名字的声音。
“沈予栖。”季微辞回头看他,说。
沈予栖怔住的那几秒,真的有一瞬间的鼻酸。他哽了哽,才轻轻笑一声,这笑有些像叹息,却不是悲伤失望的,带上几分如释重负。
而后他说出自己在无数个梦境中,无数个场景下,说过无数遍的一句话:
“好久不见……季微辞。”
第27章门锁
病抗突实验室这段时间加班加点,终于联合疾控和试点医院做完了“突变敏感区段的多位点并行监测机制”的交叉验证,进入软硬件开发阶段。
从一个项目、一个课题到真正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新的监测机制问世预示着旧机制的淘汰,然而新的机制和算法要真正运用起来,深入到生活中去,就必须离开实验室,开发成为完整的系统工具。
软件架构、数据接口、实时预警模块搭建……术业有专攻,他们接下来需要与其他团队合作开发。
会议室里,众人围坐在中央长桌前,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两份资料。
杨远光今天亲自来参与会议,他坐在主位上,将面前的两份资料都竖起来,展示给大家看。
“这是所里对接的两家有经验的团队,一个是工大的图像识别实验室,一个是做医疗数据平台的国资公司,都是背景、资历过关的团队,与我们的合作意向也很强烈,各位可以先看看两家的资料。”杨远光说。
季微辞坐在下首第一位,这两家团队也在他筛选的考察范围内,因此他并不陌生。
他简单翻看一遍,没有表现出太明显的偏好。
“他们会接触到核心算法吗?”吴枫问出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季微辞摇头道:“不会,我们交付接口调用方式,不提供完整逻辑,这部分最好由我们实验室保留。”
众人点头,这也是他们的想法。
季微辞便接着说:“我们这套并行监测算法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中的病理逻辑必须严谨,这是只有我们才能做到的事。”
他对待研究向来如此,比起出成果的效率,他更在乎每一步走得是否踏实严谨。
“最重要的模型选择、阈值判断和异常标记这三个子模块最好还是由我们来完成初步嵌入,再交给外部团队进行系统外壳和功能的适配。”
大家继续点头,没人对此提出异议。
“有没有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季微辞又看向杨远光,说:“工大擅长图像识别,数据流的可视化处理也成熟,医疗平台做项目的流程稳定、经验丰富,适合后续扩展。”
杨远光露出一个并不意外的表情,无奈扶额叹息:“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我试着去谈一下吧。”他看似为难,其实在心里赞叹季微辞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