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南城儿女[年代] > 南城儿女[年代] 第162节

南城儿女[年代] 第162节(1 / 2)

看着两人各自搬进好几袋大米,她忍不住又开口嘲讽:“六婶,你怎么也跟着兰之瞎折腾?买这么多米,不怕生虫吗?广州这么潮湿,到时候有你们后悔的!”

李兰之这次没再忍让:“我的钱我爱怎么花怎么花!就算生虫了我也乐意,不劳你费心!”

刘秀妍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狗咬吕洞宾,你这人真是不识好歹!我这是为你们好!”

“呸!”李兰之毫不客气地回怼,“什么狗咬吕洞宾,少往自己脸上贴金,你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刘秀妍气得脸通红:“你……”

眼看两人越吵越凶,朱六婶赶紧打圆场:“好了好了,都给我少说两句!这么多年邻居,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多不值当。”

刘秀妍冷哼一声,转身进了屋。

李兰之也沉着脸,让人把米搬到楼上去。

粮食实在不好购买,而且粮食面积大,家里没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囤放,李兰之在视察了整个市场后,决定囤一些小物品,例如肥皂、盐和火柴等东西,这些物品体积小,易于存放,又能长期保存。

刘秀妍自从上次争吵后,一直暗地里等着看李兰之的笑话,她天天盼着天气转潮,好让李兰之囤的粮食生虫发霉。

可还没等到这一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街坊间传开了——广州的仓库存粮只够维持半个月!

这消息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全城的恐慌,广州可是有几百万的人口,这么点存粮哪里够吃?

虽然改革之后,物资已经没那么匮乏了,可对于经历过特殊年代的老板姓来说,他们立即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市场要变天了!

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于是就这么开始了。

最先掀起物价风的是上海,上海的很多生活必需品物价像坐了火箭般飙升,有些物品的上调幅度甚至高达五成。

人们开始恐慌了,担心“钱不值钱”,于是无数人排着队去银行把存款拿出来,然后跑到市场上疯狂抢购,一口气买几十包食盐,这要是放在平时,那肯定会被人认为是疯了,可这会儿大家见怪不怪,还反而很羡慕对方能抢到这么多食盐。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到处可见这样的场面:商店一开门,大家便蜂拥而进,不管抢到什么,不管能不能用上,总之抢就对了,甚至为了一包盐、一块肥皂大打出手的场面屡见不鲜。

物价越涨,人们抢得越凶,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刘秀妍之前觉得李兰之是在制造恐慌,是大惊小怪,这会儿买不到粮食,她彻底慌了。

她顾不上颜面,急匆匆跑到常家,低声下气地哀求:“兰之姐,你就行行好,匀点大米给我吧!按市价给钱都行,之前是我不识好歹……”

刘秀妍之前有多趾高气扬,现在就有多低声下气,李兰之看着她现在这模样,心里不能不说爽。

她其实不想把粮食匀出去,毕竟现在粮食涨得那么厉害,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要是不给,两家人关系肯定要继续恶化。

于是她再三叮嘱:“匀给你可以,但你得保证不往外说。要是让别人知道了,我这粮食可不够分。”

刘秀妍点头如捣蒜,信誓旦旦地保证:“我的嘴巴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往外说。”

可不到半天,消息就不胫而走,邻居们接二连三上门求粮,李兰之气得暗骂刘秀妍说话跟放屁一样,一点信用都没有。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刘秀妍,她拿着粮食回家时,正好被其他栋的邻居给看到了,虽然她什么都没说,但邻居一猜就猜到了。

对于后面上门来的邻居,李兰之通通狠下心来回绝。

可躲得过邻居,却躲不过娘家人。

这些年她和娘家关系冷淡,除了逢年过节送点礼,平时基本不走动,这次她爸和后妈闻风而至,两人把她堵在大院门口,威胁说不给粮食就要住到常家来。

李兰之气得心口发疼,却无可奈何。

钱家这边也因囤货的事闹得不可开交。

起因是李兰之曾提醒常欢让钱家多囤些货,常欢转告了钱广安,钱广安耳朵软,一听常欢这么说,就去跟钱大姐要钱进货。

谁知钱大姐一听就炸了锅——她本就对家里出钱开服装店一事耿耿于怀,现在又要囤货,更是火冒三丈。

“常欢让你辞职你就辞职,好好的老师不当,偏要去开什么服装店!”钱大姐气得浑身发抖,话越说越难听,“现在又让你囤货,常欢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她让你吃屎你吃不吃?家里的钱都砸进服装店了,哪还有闲钱囤货?再说东西都有保质期,囤多了过期亏本算谁的?拜托你动动脑子,别常欢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囤货这事,我坚决不同意!”

在她的强烈反对下,囤货的事就这么搁置了。

谁曾想物价会疯涨成这样?等钱家人反应过来时再要去进货,已经为时已晚,到处都在抢货,就算有钱也没货进。

杂货店的东西被一抢而空,连颗糖都没剩下。

钱广安忍不住抱怨:“都怪大姐!要是早听常欢的去囤货,这次能赚不少钱呢!还有啊,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对常欢那么大的意见!”

钱母也埋怨钱大姐:“要不是你拦着,赚的钱都够给你弟办喜酒了。你弟是男人,又当过兵,见识比你多,以后杂货店和家里的事,你少插手!”

钱大姐眼眶通红,心里凉了半截。

这次确实是她的错,可她也是为家里着想啊!

这些年她为娘家付出多少?钱广安当兵那两年,钱母身体不好,杂货店进货看店几乎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她做了这么多,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谁记得她的好?

钱大姐看着报怨不止的亲弟,看着埋怨她多事的母亲,只觉心真的被伤透了。

这一刻,她第一次萌生了退出杂货店的念头。

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宣布放开大多数商品价格管制,实行市场调节机制。

价格闯关由此开始。

“价格闯关”的政策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掀起更猛烈的抢购狂潮。

物价飞涨的风暴愈演愈烈,抢购越发严重,波及面极其广,商店和银行门前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据后来统计,很多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居然高达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