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干脆拿育种尤其是杂交来给百姓举例,单单是育种这一项学问,便需要大量的田地、人手来进行比对。早在春秋时,便有人发现了杂交优势,骡子便是杂交优势的例子。既然骡子可以,为何桑枣不行,为何稻谷不行?
这些想法落到百姓身上只能是想法,他们没有余力去践行,但是农学学堂不同,他们有财力、有人手、更有经验丰富的先生去主导,自然事半功倍。等到日后出了成果,受惠及的还不是普罗大众?
陈素娓娓道来,堂堂国子监祭酒提及务农,没有丝毫轻蔑,言语之中倾泻出的忧国忧民更叫人动容。
皇上抱着幼子听完后,频频颔首。陈素跟朝中那些大臣终究是不同的,他出身贫寒,目光也永远望向百姓。
府学的人也看出来了,自陈素说完之后,场外不少人都变了神色。百姓的心意最好笼络,这陈素不过三言两语便将他们给哄了过去。黄饶头一个不服,他跟国子监的梁子实在太大,见不得国子监出一点风头:“说的好听,最后不过是带着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子去招摇撞骗罢了,他们能学到几分真本事?”
宋允知忍不了了,这人根本就是胡搅蛮缠。先生态度这般好都说不通是吧,也行,那就让他来,骂不死这个老小子,宋允知凶巴巴地质问:“黄先生看来很瞧不上年轻人?”
萧宝玄瞬间来了精神,允哥儿来了!
黄饶咧嘴问道:“国子监农学若是真顺利开设,可曾想过这些农学生日后的出路?愿意务农者,家境绝不会太过优渥。他们费五六年心力学成归来,多半不能入朝为官,只能回乡继续种地。五六年功夫,聪明人甚至可以考个秀才回去光宗耀祖,可跟着你等学习务农,彻底断绝了科考的机会,将来又该如何出人头地?”
场外百姓有些纠结,甚至认真思索自家子孙是不是真的能考中秀才了。
宋允知不怕黄饶不挑事儿,而今他挑起来,自己也就可以不讲情面了。
要上升高度是吧,好啊,来啊!
“黄先生这话,恕学生不敢苟同。先生死守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却不知更有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间不止读书一条出路,若无农户,粮食从何而来;若无匠人,器物更不能凭空出现;若无商贾,货物又该由谁运转?世间各行各业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你身为府学先生,岂不知各安其位,各尽其才的道理?”
黄饶还想开口,宋允知又怎会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堵死他的后路:“看你等话里话外,终究还是瞧不起农学。农耕在你等看来是小艺,在我看来却是大道。”
府学众人只顾得上说一句荒唐:“道?哪里来的道?”
宋允知扯了扯嘴角,故意膈应他们:“岂不闻道在屎溺?”
庄子不是早就说了吗,道无处不在。
府学众人面色奇差,这个小子学得还挺杂,都已经读到《庄子》了,可用庄子的话来气人就是他的不对!
宋允知学着他先生负手而立,气势如虹:“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道,庖丁解牛是道,农学亦是道,只要熟练掌握,人人皆可以悟道成圣,还分什么高低贵贱?能分贵贱的是人心,而非道理学问。黄先生,您的孔圣之道没学好吧?”
黄饶被这个小子给气到不行,两次了,他两次折在这个嘴巴厉害的小子手上!
岂有此理?
宋允知还没说完呢,朗声道:“农学学子纵然不能成为神农氏,却有一颗心怀百姓的赤子心。只要上报国家、下思黎民,人人都能可为尧舜,又岂会关注旁人是何看法?专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便足够了,送先生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黄饶哑口无言,这小子哪里看来的这么多道理,一套一套的,怼的人反应不过来。
宋允知挑眉扫着对方,王阳明龙场悟道一出,谁与争锋?
陈素都听得一愣,他家小弟子怎么瞧着又精进了?
萧宝玄激动地挥舞着胳膊,允哥儿好生厉害!
皇上震惊过后,便淡然地将儿子的胳膊箍住,他总算知道幼子为何对国子监了。
第42章带娃国子监来了三位皇子
出人意料的一击之后,辩论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国子监在百官以及百姓面前将建康府学压制得毫无反击之力。
今日两家辩论,都刻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词,以免百姓听不清,只是后来宋允知被气昏了头也顾不了许多。对寻常百姓而言,后半截他们也没怎么听懂,始终云里雾里,但是莫名觉得那位小神童很有气势,全场只有他一人在说话,而且对面不知为何,忽然就没了声儿。
还能为何?建康府学被宋允知那一整套歪理给打得正着,他们不承认那些话听起来多有道理,仍然固执地觉得是宋允知能言善辩,固执地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国子监!
但他们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外人只看结果。唐郢在府学被质问得哑口无言之际,便已放下手中对弈的黑棋,这一场,建康府学输得彻底,往后几年兴许都抬不起头了。今日过后,国子监开设农学学堂想必也能渐渐得人心。
真不中用,唐郢摇头。
可唐随安跟孟溪却看得津津有味,唐随安甚至还对孟溪恭维起来:“论及慧眼识珠,还得是陈大人,门下弟子个个出挑,连这最小的也这般厉害,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孟溪也正得意小师弟给他们师门长脸,但还是替允哥儿谦逊了一句:“恩师确实教导有方。”
唐郢跟唐随风不喜欢听这些吹捧,尤其不喜欢听他们吹捧宋允知,觉得刺耳,没多久便各自散去。
唐随安看了一眼街头与宋瑜并肩而立的妹妹,知道她没有被父亲击垮反而日益洒脱,也便放心地随孟溪一道离开了。唐随安甚至觉得,只要家里人不去打扰,妹妹一家还能过得更好。
帝后二人外加萧宝玄却仍旧有些意犹未尽。这场辩论后劲儿挺足,允哥儿那么小一个孩子,嘴上的道理却一套接着一套,比朝中各派吵群架还要精彩纷呈。莫怪萧宝玄喜欢,就连皇帝都想将允哥儿带在身边逗趣解闷儿。不过,陈素肯定不会答应,这事儿皇上也就只能想想。
萧宝玄回头,眼巴巴地看着他父皇跟母后:“儿臣现在能去国子监读书了吗?”
他很认真地问。
帝后二人莫名有些后悔,早知道今日就不带他过来了,可以想见这孩子回去后必然会更加念念不忘。寻常的孩子若是吵闹,呵斥几句长了教训也就过去了,但是他们家这个既不吵也不闹,只是一脸希冀地望着人,可怜得紧,叫人不忍拒绝。但是他还小啊,放在国子监里哪能安心?
萧宝玄没有得到回应,却也没有灰心,只要他坚持努力,父皇母后总会答应的。
风光收尾后,宋允知再次得到了国子监所有人的热烈欢迎。他一听到台下的欢呼声,便不由自主地开始端起来,挺胸,抬头,招手,沉浸其中,仿佛自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一样,神气十足。他果然最厉害,若是带上他的小披风,定然跟个英雄一般,宋允知掐着腰得瑟。
落在百姓们眼中,得瑟便成了自信。他们本就敬畏神童,尤其允哥儿还是国子监众人还有陛下盖过章的神童,想来肯定不同凡响。有人身子攀着高台问允哥儿:“小神童,日后国子监农学真能帮助咱们提高稻谷产量么?”
宋允知张口就道:“那是自然。”
这是他的口头禅,平日里吹牛吹多了这会儿也是拿来就用,后面的沈渊想阻止都来不及。
沈渊头疼,大话放早了,来日兑现不了可怎么办?
又有农户问:“小神童,你也去种地么?”
宋允知眼珠子转了转,他只想“指导”别人种地,可不想自己操劳。于是宋允知揣着手,灵机一动:“国子监跟民间的能人太多啦,可能都排不上我。不过,他们要是需要人帮忙我肯定会率先搭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