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那日她的夫人和女儿可是来了的,两人哪个身上不是穿金戴银的,一个没什么油水的江南学政的家眷能穿那么好?
呵呵,要不是娘家有钱那就肯定是贪腐来的……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都看着宋芷眠。
宋芷眠也不啰嗦,只是把监察署送来的账本往桌子中间一放。
“你们看看!”宋芷眠示意两人都看看账本。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同时摇头。
“看不懂!”寿康公主笑道。
“不看!看了也是白看!”永新郡主跟着笑道。
宋芷眠……好吧,其实太细的账本她也看不明白,但是账本上的字和意思她还是明白的。
“额,其实我也不太能看得懂账本,不过账本上的意思我还是能看明白的。”宋芷眠赶紧说道。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都点了点头。
“嗯,那你就把你看得明白的告诉我们就是了,我们相信你的。”寿康公主立刻说道。
宋芷眠想了想,算了,她们俩不看就不看吧!看了之后估计还是要问自己为什么。
“行,我就把我看到的给你们说一下,你们想想这里面是什么问题。”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赶忙都点头。
宋芷眠这才把监察署送来的那本账本拿到自己面前。
“三年前,姑苏收上来的税赋银子是五十二万两,去年姑苏收上来的税赋银子是五十一万两。
你们觉得有问题吗?”宋芷眠问道。
两人立刻摇头。
肯定没问题啊,三年一直都这么稳,能有什么问题?
不止是没有问题,反而还说明了姑苏三年来民生稳定,国泰民安。
“你们也觉得没问题是不是?
好,我们再看另外一组数据。
三年前,姑苏收上来的五十二万两银子中,和商贸有关的银子是三十八万两。
但去年,姑苏收上来的五十一万两银子中,和商贸有关的是四十五万两。
你们看出来问题了吗?”宋芷眠继续问道。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即使再怎么不爱看账本也看出来这里面有问题了。
“商贸的税赋银子越来越多,但是姑苏总的税赋银子却没有增加?
不可能啊!这三年来姑苏一直都风调雨顺的,商贸的银子增加了,其他的银子不敢说增加,但至少要保持稳定吧!”永新郡主立刻说道。
寿康公主赶忙也点头。
宋芷眠没说话,转而拿出来另一本账本。
“之前我请郡主您让春不晚的人去悄悄查了一些消息,您再听听这些消息怎么样?
三年前,姑苏城所有的童生,我说的是从大渝立国开始后的童生。
一共是三千四百二十六人,秀才是一千零六十三人,举子是四百八十二人。
而去年的数字是童生三千七百一十六人,秀才是以前一百一十三人,举子是五百一十二人。
除了童生之外,秀才名下可以有八十亩土地免田赋。
举子名下一百二十亩田地免田赋。
姑苏是江南学子聚集的地方,秀才举子尤其多,他们的名下有多少亩田地呢?
挂在他们名下免田赋的土地有多少呢?
当初大渝立国的时候太祖为了安抚江南士族,颁发过一条政令。
只要是有功名在身了,那名下就可以有田地免田赋,而且哪怕是那人死了,没了,后代依旧可以享受到名下田地免田赋的照顾。
并且还允许了另外一种情况的存下。
要是秀才本人名下没有那么多的田地,也可以将同族其他人的田地挂在自己名下,这样同样享受免田赋的照顾。
当初太祖颁发这一条政令一是为了安抚江那士族,二来也是为了鼓励寒门能出更多的有学识的人出来。
进学花费高,很多家族都是举全族之力才能出一个或者是两个的秀才出来。
等供养出秀才出来之后,回报族人或者是同乡,让大家的田地免田赋也是应当的。
但也就是这条政令,让有些人钻了空子。
就那位前江南学政,他的田地很多,要是按照正常来算,他有的土地越多,要交的田赋也就越多。
但他把土地都挂在那些秀才和举子的名下……那还需要交田赋吗?”宋芷眠问道。
寿康公主和永新郡主立刻都明白宋芷眠什么意思了。
手里的田地越多那要交的田赋也就越高,但前江南学政却把那些田地都挂在了秀才和举子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