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这位先太子和母亲一样短命,二十岁出头不幸夭折,甚至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先帝只好又立了继后所生的儿子做了太子,幸好第二位太子身体健康,顺利继位,正是当今天子,到如今已经即位九年,天下太平,海清河宴。
也许因为当年立储君这事情,当今皇上似乎不喜欢这位老帝师,虽然对着德高望重的两朝元老、文坛领袖没有做什么,即位不久就给安排了光荣退休:加衔致仕(注释:指官员退休),并且承诺老先生死后配享先帝太庙,极尽哀荣。
但老大人一派的徒子徒孙就没那么幸运了,被纷纷遣散到闲职或者送到南京六部养老。可怜齐大人就是其中之一,被朝廷打发到应天府任提学道已经四任了。本朝官员本来三年一任,任期满了考核通过可获得升迁,偏偏齐大人的前三任考核都过了,都没有升迁。
本来外放是为了攒资历,好回去朝廷高升。座师刚刚致仕时,齐大人还对仕途还有些期待,一连三任都留任原职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恐怕要在应天府提学道任上干到退休了。本来年纪也大了,于是难免懈怠了,整日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诗。本职工作上虽然表面兢兢业业,实际上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思。
历来江南地区文风兴盛,百姓重视读书,才子辈出,齐大人划水多年也从来没出过岔子。对于童生秀才,齐大人首先看重的便是人品稳重,不可给自己惹上是非,是否才华横溢倒也不太在意,谢凡文章算不很好,但是刚好对上了齐大人的胃口。
谢凡等人处于读书人群体的底层,对于朝堂纷争,天子好恶这种神仙打架的事情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齐大人抱着怎么的心情在上班。考过府试,通过岁考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只要考过就是感谢皇天。
谢凡李宁两人小童生考完都已经准许进学。但是两个老秀才还没有岁考,都忙着准备,对孙子们的管教也不那么严格了。两个小童生自然乐得轻松,又有张家小少爷张世贤这个“地头蛇”带着,时不时去钟山玄武湖闲逛,夫子庙秦淮河玩耍。
谢凡白天出门玩耍游览,晚上回家假装读《四书五经》,实际偷偷摸摸在看《天工开物》,白天见到城里各种铺子作坊,还和书里的理论对照一番。因为上次陆平友的事情,他下定决心要多多理解“土着”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历来有些社恐的他,社交开始走心起来,凭借自己四十年的做人经验和李宁、张世贤两个少年成为了朋友。
这边两位老秀才勤奋读书,岁考顺利不提。谢凡和李张两个朋友过了十来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有司终于发下了溧水县考生的成绩。溧水县是科举大县名额较多,所以全县一共录取了二十五名考生。报信人到了张家小院,报喜两位童生进学了,李宁第二,谢凡第七。两位祖父各自给了赏钱,有备了酒水,报信人跑一趟得了两份赏钱,十分欢喜,因此额外说了不少吉祥话。
谢凡李宁两人都可以去应天府学也可以去溧水县学,两位祖父又陷入两难了,又想让孙子们离家近些,又都觉得应天府学更好。正在踌躇中,两位老秀才的成绩也出来了,顺利通过,两位老秀才都考了一等。
第15章吃顿好的
四人都是大喜,张庆和张老夫人在家也听到报喜,也带上张世贤专门过来小院子里恭贺。张庆是生意人,口若莲花,不住夸奖些“谢李两家书香门第,一门两秀才”和“两位小秀才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这番话正是夸到两位老秀才心坎里了,听得两人喜不自禁。
李谢两位老秀才虽然都是秀才,是秀才就有资格下场参加乡试考个举人功名,候补做官,或者接着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两人都年近花甲,自知体弱眼花,是科举无望的资深秀才了。
乡试三年一次,一次考试一共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且不说学问如何,这样让人精疲力尽的考试,老秀才们单论体力就坚持不下去。所以两人早已经放弃自己下场考试,只要应付学政岁考就行,把对科举之路的希望全部都寄于孙子们身上。
这边四位秀才喜气洋洋,张庆的一番道贺又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于是向来节俭的两个老秀才,破天荒地决定做东道请客。两人合伙出了一两银子,在南京城里最大的酒楼同庆楼(此处酒楼是作者杜撰,网上查找之后,发现南京市现有的老字号都没有始于明朝,因此作者随意取名)置办了一桌十分整齐的酒席,约定好第二天送到小院子来,宴请张家人以示感谢。因为周先生是李宁的先生,又是谢老秀才的好友,也预备请了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