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三国同人] 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198章

第198章(1 / 2)

提到收成,农户脸上顿时有了光彩:收成?那可好太多了!托谢府君的福,修了那条水渠,俺家这几亩旱地,今年收的粮食,比往年翻了一番都不止!官府还教了什么新的种法,确实好用!

既然收成翻番,多交一些赋税,用以兴修水利,惠及更多乡邻,你觉得不该吗?荀彧追问。

农户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话是这么说,俺就是一时嘴快抱怨两句,其实心里明白,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这税,交得值!

陈实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接着,众人又去寻访那位被陈实指为酷吏的小吏。那是一名负责管理街区卫生的市吏,年纪不大,面容严肃。

陈实指着他道:就是此人!昨日我亲眼见他呵斥一位老妪,只因老妪将一点菜叶泼在街上!态度蛮横,言语粗暴!

那市吏面对众人,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回禀诸位。相府有令,为防病疫,街面卫生需严格保持。那位老妪屡次将污水秽物泼洒街心,下官已劝诫多次,昨日再次发现,故而语气严厉了些,并按规定处以清扫街道半日的处罚。若有失当之处,下官甘愿受罚。

荀攸问道:你所依据的规定,何处可查?

市吏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此乃郡府颁布的《睢阳城卫生管理条例》,相关条款皆有明文。公告栏上亦有张贴。

陪同的国丞属吏补充道:自推行卫生条例以来,城中百姓患病的数量,较之往年同期,已大幅减少。尤其是夏季常见的痢疾、伤寒等,发病率显著降低。

一番对质下来,真相大白。

陈实所谓的民怨沸腾、酷政虐民,不过是断章取义,甚至是刻意曲解。

抱怨赋税的农户,实则受益于新政。被指责的酷吏,不过是严格执行有益于公众的规定。

这番现场调查,让考察团中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心中有了计较。治理一个地方,远非纸上谈兵那般简单,许多政策的推行,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或习惯,招致一些抱怨在所难免。

关键在于,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效果,是否真正有利于大多数人。

陈实面色一阵青一阵白,讪讪地退到一旁,不敢再多言。

经过连日的考察与这番对质,荀爽心中已有了判断。

这天夜里,他将荀彧和荀攸叫到房中。

屏退左右,荀爽目光落在跳动的烛火上,片刻后才转向二人:连日所见所闻,想必你们心中亦有数。

荀攸颔首,声音低沉:谢府君胸有丘壑,行事果决,不拘泥于俗礼,却深谙治理之要。观其政策,以民为本,注重实效。睢阳乃至梁国各处,生机勃勃,远非昔日可比。察其吏治,虽略显严苛,却能整肃风气,令行禁止,效率惊人。

荀彧接口道:梁国之变,非虚言也。民心虽偶有微词,然大体归附,此乃根基已稳之兆。

荀爽捋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其志,恐不止于一郡一地。

荀攸与荀彧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惊异与凝重。

梁国考察即将尾声,谢乔在相府设下宴席,款待颍川一行人。

厅堂之内,灯火通明,佳肴罗列,乐声悠扬。众人推杯换盏,气氛较之前几日轻松了不少,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堂间气氛正酣。

荀彧放下青玉酒盏,目光落在谢乔脸上,谢府君,当日颍川雅集之上,府君为何提及家父与唐衡?

他稍作停顿,补充道,语气依旧平和,据彧所知,家父与唐氏素无往来。

谢乔端着酒杯的手指不易察觉地紧了紧,杯中酒液轻晃,在灯光下泛起涟漪。

这是还没和唐衡女成婚呢。

她心中警铃大作,一时嘴快,竟然剧透历史。

须臾,谢乔露出一个略带歉意的微笑,语气尽量放得轻缓自然:当日所闻,多为坊间传言,道听途说之辞,当不得真。

荀彧静静地注视着谢乔,显然,他对谢乔这番半真半假的解释,并未完全信服。

但他并未继续追问,将那份疑虑暂时压在了心底。

宴席继续,觥筹交错,丝竹悦耳。

谢乔的心思却再难平静。

她的目光不时掠过那气度沉稳的老者,荀爽。这位当世大儒,颍川名士之首,在考察团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态度,几乎决定了这次考察的最终评价,甚至可能影响到荀氏对梁国的整体看法。

可任凭谢乔如何仔细观察,也无法从这位老人平静的面容上窥探到真实想法。

他究竟是如何看待梁国的新政?是认可?是疑虑?还是暗含否定?

一丝不确定感萦绕在谢乔心头,挥之不去。她需要一个答案,一个确切的答案,以安抚这隐隐的不安。

是以,谢乔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背包】里的道具,[读心符],这欧洲人谢均用子系统的【签到】开出来的,连她都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