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上热炕,不知是不是因为长时间没接触电子屏幕的缘故,闭上眼睛,睡意来得特别快,不到半刻钟就沉入了黑甜乡。
睡到半夜,谢乔猛然惊醒过来,门外传来一长串的急切敲门声,有人在喊。
她翻身从床上爬起来,拉开门栓,门外站的是一名守夜的村民,他连脸上惊恐万状:火把!好多火把!马匪来了!
去把大家都叫醒,千万不要亮光。谢乔冷静地说。
她立即从【背包】里取出连弩,带上另外四十支弩箭,快步跑向城池的南侧。
天色远没有亮,夜空中只有淡淡的星光,戈壁滩上乌蒙蒙的一片。
从屋舍间望出去,正南方向,大约两里路的距离外,亮着火把。火把的火光连成了片,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呈整齐的方阵行进,人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雄壮,连带着这片沙地都在隐隐震颤。
谢乔竭力屏住呼吸,整个人定住了。
这哪是马匪,这是大军!
作者有话说:
----------------------
第10章
面对紧急情况,聚落的男女老少在最短的时间内悉数赶过来,个个抄上武器家伙什,准备在主公的率领下与马匪殊死一搏。
噤声,都往后退,不要发出声音。谢乔回头小声说,言语简洁。
大家不明所以,但坚决照做。
谢乔也借着土墙的掩护往后缩,将自己的身形藏在蒙蒙夜色中,只留一双锐利的眼睛观察远处的火炬阵列。
一开始谢乔被火把的数目吓得呆住,能让一公里外的地面发生轻微的震颤,人数上保守估计得有几千人,现在就算给她一座完整的城墙,给她几百精兵她也守不住啊。
大军冲阵,能将她这一亩三分地瞬间夷为平地。
但她紧接着发现,这支军队似乎并不是奔着他们而来,行进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只是行军路过。
城内没有亮光,再加上本来就有雅丹土台子的遮蔽,在夜色中是很好蒙混过关的。
惹不起她还躲不起吗?谢乔打定主意,不动如山,不暴露,等他们过去。
远观这支军队的阵仗,骑兵为主,步卒为辅,星夜急行军,不是冲他们来,那就一定是附近的城池(真正意义上的城池)有什么重大变故。
汉末时期,西凉地区长期处于混战状态,除了凉州各郡本部的汉军,还有大量游牧民族聚居,凉州八郡狭长的版图向西域延伸,北侧的荒原是匈奴人广袤的牧场,南侧则是羌族的地盘,剽悍的氐族人也混居其间。
但谢乔要判断出具体是什么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军阀小部落的混战很难被史书记载下来。即使记载下来也是只言片语,且不见得可靠。记载过这段历史的《三国志》写于百年后的西晋时期;而《后汉书》就更遥远了,南朝刘宋官员范晔编纂时,离汉末已经过去了足足两百七十多年。董卓入京这种重大事件当然是历代史学家浓墨重彩渲染的片段,但匈奴的某个不知名部落夺个西北小城则一定会被淹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根据骑兵多、步兵少的特点,谢乔初步判断这支军队大概率是游牧民族的武装。
就在谢乔以为他们会因为军情紧急而忽略掉夜色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头时,行军阵列中突然分离出来零星几只火把,马蹄声近,直奔城池方向而来!
谢乔屏住呼吸,将自己的身体完全藏在土墙后,只露出半只眼睛观察,紧握连弩的手心在冒汗。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这里的蹊跷,大军选择派遣出一小支斥候前来侦查。
马蹄声越来越近,谢乔大脑飞速运作,考虑要不要直接弃城而逃,因为反抗没有任何胜算,反而还会招致疯狂报复,除了死得更惨没有别的可能性。她心里忍不住骂骂咧咧,她才穿过来三天,点还能不能再背一点,又是马匪,又撞上大军,撬!
三五骑在距离聚落南侧的陷阱大约十几米的位置突然停住,骑兵勒住缰绳,战马嘶叫,轻尘扬起。
几个人举着手里的火把,借火光,仔细观察着雅丹背后的这堆没有半点动静的屋舍群。
躲在土墙后的谢乔同样能借着光看清骑兵的装扮:个个孔武有力,身披动物皮和绒毛缝制的棉袄和皮甲,头戴毡帽,下身穿马裤。
果然,和她料想的一样,不是大汉王朝的正规军,而是游牧民族的武装。
侦察完毕后,几名骑兵相互说了些什么,迅速调转马头,扬鞭纵马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