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正盘旋着关于未来七月这样的人工智能将根数学界带来怎样的改变时,眼睛突然看到彼得·舒尔茨就在他的前方不远处跟另一位波恩大学的数学教授窃窃私语。
也顾不上听米尔诺继续感慨了,直接开口叫了句:「舒尔茨教授,有时间吗?」
彼得·舒尔茨扭头看了眼陶轩之,抬起手比出了一个0k的手势,随后又跟身边的同事聊了几句,然后站在原地,等着陶轩之走了过来。
「彼得,你怎么看?」陶轩之走过来后直接问了句。
「其实我之前收到过一些消息,乔教授在做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但我没想到通用人工智能,嗯,或者说那个七月的能力会如此强大。当然元数学的构思让我震惊。」
彼得·舒尔茨神色严肃的说道。
「你收到过消息?」
「嗯,你知道的,我跟微软研究院之前在lean这个项目上有过一些合作。
虽然之后这个研究因为一些原因中断了,但在处理特别复杂的数学结构时,我还是会用lean来进行验证,确保证明过程的严谨性。
所以我一直跟威廉姆斯教授保持着联系。前段时间就听说细雨科技调取了lean的研发档案。
而且还借用微软的服务器测试一个人工智能项目。现在看来测试的项目大概就是今天展示的七月了。」
陶轩之深吸了口气。
好吧,其实他也使用过lean4。
那还是他跟提姆·格鲁斯,本·格林以及其他几位数学家,共同证明多项式frei
man-ruzsa猜想的时候。
他们是使用lean4所提供的blueprint工具将证明过程分解为多个可形式化的步骤,
并逐步完成了整个证明的形式化工作。
陶轩之甚至还记得当时他还使用博客分享过这个过程,并对lean4这个项目进行了评价。
虽然lean4在验证现有证明正确性这块的确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在发现新证明这块能力极为有限。
又或者说lean这个工具只能在数学家有思路的时候,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但这个发展方向还是值得肯定的。也证明了通过人工智能工具跟形式化证明系统的确能够推动数学发展。
尤其是帮助数学家去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难题当时他也的确寄希望于微软研究院继续推进lean的研究。
可惜的是后来的情况所有人都知道,
太极系列量子模拟计算机的横空出世,直接让英特尔、英伟达等等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当然也包括了微软。
从微软开始转型主要做游戏跟网络云服务起就开始大面积的砍掉了一些基础科研方面的经费。
尤其是微软研究院那些针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其中lean项目也在其中。
当时他还觉得很可惜。但也没办法。
毕竟那个时候这些科技企业都很难,不止是微软,还有谷歌,旗下研究院的拨款都大幅度减少。
直接结果就是许多项目被停掉,资料被封存。说是等未来公司情况好了,可能会重启。
但陶轩之很清楚这些说法都是托词。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被封存超过五年再想重启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团队跟人员的流失,外界情况的变化,公司发展战略都会影响到这些被封存的项目。
就好像五十年前西大接连七次载人登月成功,但五十年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西大想要登月反而不可能是一个道理。
至于五年内重启··
别开玩笑了!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五年根本不足以让这些公司走出当时的困境,只会越来越难。
毕竟华夏掌握了标准。
事实也证明了陶轩之的猜测。当时被封存的项目不但一个都没重启,这些高科技公司这些年更是每年都在各种花式裁员。
没办法,业务收缩周期就是这样的。陶轩之也没法垢病什么。
毕竟微软、谷歌这样的企业其本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盈利。
之前针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布局,都是为了未来能盈利做准备的。
但到了公司存续都成问题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去考虑未来会怎么样。
而且不管如何微软、谷歌起码还活着。不像英特尔、英伟达、ibm这些企业都已经破产重组。
但每每只要想起来,都还觉得很可惜。
毕竟不管是lean项目,又或者其他基础研究项目,当年都是投入了极多资金的。
现在就这么被封存了,想想都觉得浪费。
不过此时听到彼得·舒尔茨的说法,陶轩之突然感觉舒服了许多。
虽然lean项目已经被砍掉了,但之前的研究成果能用在新的通用人工智能身上也挺好的。
反正只要这些基础性研究能不浪费就好了。至于是谁用了,陶轩之是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