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我听你洋洋洒洒道理讲得这般多,又筹措粮草、平抑粮价,又派遣名医,不知这底下,耗的都是银钱?有安王这个金袋子在这儿,何愁无粮草银钱?圣上还能亏了自己亲儿子不成?”
江桥说:“地方上,若有人不服,势力盘根错节,有安王这张招牌也好使……”
杨昭嘴角一抹看不见的微笑,说:“总算酒醒了?”
江桥脸色微红,道:“谢恩师教诲,学生确实,想得太少了。”
杨昭说:“想通了?想通就回去干活了,别赖我这儿。对了,奏折拿回去,自己润色上交,别让我帮你干事。差不多就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吧。”
江桥不好意思地说:“是,学生这就去。”
被杨昭一通教训之后,江桥心中想了许多。
他坐在一顶摇晃晃的小轿上,回家去。他将手撑在窗边,觉得头有些胀痛。
原本对老师让他自请出京有些不解,但听老师一番言语,倒显得他做事幼稚,思虑欠妥了。
江桥叹了口气,他与老师相比,相差得还很多。对于即将下放地方,也没有那么多不满了。
不知做一方父母官,会遇着什么事?他又能否如老师所愿,变得成熟老练一些?
在何处做事,都不影响他施展拳脚,江桥倒是想得开。
江桥被派遣的地方叫做“临淳县”,位于松陵府下面。松陵府地处西南,山高林密,当地土蛮杂居,因而矛盾多发,民风彪悍,向来是个贫瘠又不好管的地方,朝中大臣都不愿意去。
江桥生于江南膏腴之地,第一次来到这西南边陲,也觉得新鲜。他先是写信告诉了家中,自己即将赴临淳县上任,便打算一路看着风景慢慢过去,把手头上临淳县的资料先看看。
而听说大孙子要往西南上任,娇惯孩子的秋家派了许多僮仆和侍卫过来。江桥又嫌人多,挑挑拣拣,只选了两个做杂事的妇人,两个年轻力壮的侍卫,还有一个机灵的小书童,小竹子,便轻装上路,往临淳县赴任。其他人都被他留在了京中。
-----------------------
作者有话说:尽量精简
第71章梦中身5
在路上,江桥读完了临淳县历代县志、当地士绅游记,以及搜集来的一些临淳县的资料。
江桥仰头长叹一声,老师给他挑的真不是什么好地方啊!
这临淳县,已经七年没有知县来了。
不是朝廷忘记了这个地方,而是之前往这派了两任知县,都是到任后不久,就离奇去世了。
第一任知县,到了临淳之后,一年不到,在往山间视察民情时,不慎跌落山崖而死;第二任知县,在来临淳的路上,就因当地瘴气密布、毒虫甚多,患了疟疾,未到达临淳县,便一命呜呼。
之后朝廷若想派人来临淳,不是托关系逃避了,就是称病无法上任,宁愿再熬到下一次选官,也不来这犄角旮旯的地方受罪。
他老师真是把一个难题丢给了他!
江桥摇摇头,坐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地,一边看山路边的风景,一边随手在手上本子记下了什么。
新买的书童小竹子,一边跟在江桥的马儿屁股后边走,一边努力撑着伞给江桥遮阳。他抱怨道:
“老爷,您骑在马背上,还看什么书呀!多伤眼!我给您撑伞撑得都累了。”
江桥笑道:“我这不是看书,只是随手记下些什么。这一路进山,见此山川形胜、江流密林,有何产出?有何村寨?记录下来,也好日后治理使用。”
小竹子说:“这穷地方,走了半日,晒得我脖子都红了,也不见有什么市镇,只有一些蛮人的竹楼,穷死了,老爷您怎么到这地方来当官。”
江桥道:“正是因为此地民生艰难,才需要派人治理,你再这么多嘴,派你回秋家去吧。”
“老爷,我不说了,还不成吗。”小竹子今年不过虚岁十四,拉长了一张小苦瓜脸道。
江桥轻笑,望见前面似乎有一个茶摊,就说:“我们到茶摊那儿歇会吧,喝点水。”
小竹子急忙收了伞,扶着江桥下马,一行人到茶摊下遮阳喝水。
江桥见这茶摊人不多,便问老板道:“老丈,这儿到临淳县,还有多远?”
“不远了,再翻过前面那两个山头,便到了。”老板答。
小竹子抢着占了张桌子,用衣袖擦过了桌面和凳子,先给江桥倒了杯茶,又给自己倒了杯,牛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