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第12章(2 / 2)

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我喝了口汽水,继续道,“案件资料中提到,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并没有在现场及附近找到。”

“是凶器!”佐藤美和子开始学会抢答了,并反问,“但是现场被焚毁得很厉害,还有机会找到吗?”

“凶器是钝器,往往难以被焚毁——木棍除外,但是木棍也很难没打几下就杀死一个身体健康的成人。”我推测道,“虽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但是既然现场没有找到可疑的钝器类物品残片,那么凶手有可能带走了凶器,在现场周边丢弃或者自行藏匿了——别忘了,案发时间是晚饭时,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没什么路人,但是谁能保证不会突然有别的邻居、熟人过来串门呢?再考虑到凶手还要从交通工具中提取汽油……整个作案节奏肯定是快速、甚至是慌乱的。”

“但是从法医报告中,没有能明确指向凶器类型的线索,这样去找的话,难度还是很高啊!”佐藤美和子道。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这次过来的发现了。”我笑了笑,看了下手机信息,“三名被害人头骨上的伤口,都有着被大力嵌入的蓝色残留,我猜可能是凶器上的蓝色油漆一类的东西……所以接下来我打算带人去现场周边找找,有没有外观是蓝色的可疑物品——当然,为了搜证方便,我还申请了鉴识科的警犬资源。”

“真厉害啊,小林警部!”

第20章第20章

因为这两天都没有下过雨,天气条件比较好,所以在血迹寻踪犬的帮助下,我们还算顺利地在案发地点附近1公里左右的树林间发现了一个蓝色金属打气筒……和常见的自行车打气筒比起来要大些,看上去也倍儿结实——一头沾着血,另一头可能有指纹。

我让鉴识科人员赶紧把指纹、血液等取样,同时还拍了照片、发到和萩原研二、松田阵平他们的在线聊天室内(就当是line群吧,时间线问就是柯学),请“专家们”帮忙辨识下这是什么打气筒——专家果然很给力,不仅告诉我这是摩托车的打气筒,还认出来是某品牌的原装配套工具。

这下案情就更加明了了,在熟悉当地情况的交番警察的帮助下,我们很快锁定了被害人山田老先生的亲侄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而这个嫌疑犯被带到搜查一课的审讯室后,没撑下几回合,就在充足的证据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痛哭流涕。

目暮警部对于我在带教佐藤美和子的第一天,就迅速侦破了让隔壁七系头大的杀人焚尸案,显然十分高兴,并以欢迎佐藤美和子加入三系的名义,请整个系没有加班任务的下属们一起到常去的居酒屋小酌。

不是很懂你们日本警察啦,工作日期间——虽然是下班时间——还聚在一起饮酒……我除了在目暮警部和佐藤美和子敬酒时略喝了一点啤酒,其他大多数时间基本不喝,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为了省下房租用于和个人积蓄一起投资,住的一直是警视厅提供的免费宿舍,那碰到半夜有紧急警情的话,我这类住免费宿舍的警察们就得第一波响应……当然,还会有额外补贴的。

日子就这样平稳有序地一天天过去,直到又一个11月7日来临,刑事课的传真机上收到了一个被认为是“恶作剧”的传真——a4纸上只有一个大大的数字“3”。

这张纸被特别留意的我拿到了,虽然没有什么明确证据,但是我知道,这是1年前逃脱的炸弹犯发来的再度作案的预告——3、2、1、“轰——”……和原身留下的日记内容一致,看来是再过3年吗。

但是现在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我根据传真纸上留下的发方记录去找,找到了家提供自助传真服务的便利店,然后以警察身份调取到了便利店及周边为数不多的监控录像,截取到了怀疑是炸弹犯的影像——可惜受限于监控的清晰度和疑犯的伪装,并没有留下正脸的影像,而只能看到个大致的身形。

当然,因为我是个很守规矩的人,我把我的调查情况都和目暮警官报备过,但是我们都觉得目前线索还是太少,调动警力资源继续深入调查也不会有太大作用,暂时只能静观其变。

同时,我还把查到的东西和萩原研二、松田阵平以及伊达航都共享了,重点提醒那两个爆&炸&物处理班的家伙,要谨慎再谨慎——“完美犯罪”拿到10亿日元后,本可以逍遥自在过完下半辈子的炸弹犯,却还要冒险给警视厅发来“犯罪预告”……

“……他从上次的成功中得到了太多的自信,而且因为同伴在被警察追捕过程中死亡,他犯罪的目的转变了,很有可能从勒索钱财变为报复警察。”我沉重地分析道,“他的胆子太大了,这家便利店离警视厅本部并不远,从他的行为习惯上推断,他再度作案时很可能会像第一次一样,在案发现场周边的安全地带若无其事地围观——他想亲眼看到警察被他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