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历史同人] 在西汉庖厨养娃 > 第117章

第117章(1 / 2)

“那浪里的龙尾,你们竟没瞅见?”河道旁的百姓道。

季凤对着水面,将眼瞪的铃铛一般,“真是奇了,人人都能看见,我竟看不见?今儿非要看见了。”

眼看乌云压日,天一下暗了,像是有场大雨要下。

“换铁索,速换铁索!”桥上主事的官员命道。

泗水岸畔百姓议论纷纷,已有雨滴湿了面庞,一时也不肯走,个个以袖掩头也要瞧这热闹。

就连水中那座楼船,也停住了,船舱里一排的公子哥,探身出来,指着落鼎那处交谈。

“这雨不知下多久,水位高了,可就不好捞鼎了。”

“得趁早捞出来。”

时人对鼎是迷信的,相传,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强国都想将九鼎占为己有,直到秦灭东周,九鼎也在争抢中遗失了,有流传说这九鼎便沉入在彭城泗水河下。

《秦始皇本纪》有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想想,始皇泗水求鼎而不得,如今的泗水,眼看能将鼎吊出水,人心自然振奋,连彭城令也匆匆下马,赶来了桥上指挥。

因雨渐大了,季胥她们先进了逆旅。

这逆旅不同驿站,是私人商贾开的,掌柜的也站在门口看的津津有味,一个小子在店里引客,帮她卸了车,牵牛入厩。

季胥要了间靠泗水的房,一推窗,就能看见桥上的景况。

凤、珠二妹看他们捞鼎,看迷了。

“阿姊,那店小郎说的那样真,莫非这泗水里,真有龙?”

季凤撑窗望道。

方才进来一路,店小子和她们说了彭城代代相传的,当年始皇泗水求鼎的事:

“要说那次,也和这次一般,鼎都起一半了,鼎内却有一龙头伸出来,将绳索咬断了,可惜那鼎又沉入水中,再不能寻了。”才刚那店小郎说的绘声绘色。

“也不知这次能不能将鼎捞上来。”季珠道。

季胥道:“我是不信水中有龙的,捞不捞上来暂且不论,只是泗水岸边人越多,咱们的五十枚铜镜,越好转手了。”

“这倒好,我竟忘了这层!”季凤回过头来,开心道。

第91章

她们走了十几日路,途中虽在小驿站、乡亭过夜,但到底是接待公办官员为主的地方,地方小人手不足,并不给百姓提供洗漱的热水。

车父那行汉子,途中便钻进小溪里光着膀子搓洗,还邀请季胥也下水。

她只能诌说怕凉,那群汉子为此还笑话她,大男人竟怕凉。

于是这一路到彭城的逆旅,身上尘土累累,季胥入住的头一件事,找店小子要了热水。

很快两个小子便抬了个冒着热气的大浴桶上来,姊妹仨脱了衣裳钻进去,彼此将身上的泥搓了一遍,连头也用瓢浇着洗了。

起来时,那水都是浑黄的,奢侈一把,又费钱要了第二道水,洗的清清爽爽出来。

“感觉自己身上轻了两斤。”季凤感慨道。

“阿姊抱一抱你看轻了没?”

季胥将她抱住捉弄一番,坐在窗畔的榻上,用帕子给她们绞发。

半干了又换季凤给她绞,如今天气热,再对着窗吹一吹,很快也干了。

只见烟雨朦胧,那泗水中,已是换成铁索来捞鼎,汉子们牵着铁索一头,泅入水底。

只是雨势渐大,好几个沉浮,竟未将铁索系在鼎上,岸上驻足的百姓急的指指点点。

季胥重新以帕头裹发,胸口束紧布条,换上男子的装束,交代过妹妹勿出客舍。

便背了那袋吴县来的铜镜,掌伞向外去了,因雨地湿漉,她脚下的布鞋也换成了木屐,走起路来笃笃作响。

“看一看,吴地来的铜镜,贵人,要买铜镜不

?我这镜子,可照万物,照之大吉。”

“你说这镜子可照万物,若能照见水底的龙,我便买你的。”

岸上的絺服贵人道。

他们都是听说龙腾出水,拍断系鼎的绳索,四面八方涌来泗水岸畔看热闹的。

“听说真龙身长十余丈,上可腾云驾雾,下可潜海万里,我这镜子不过巴掌大,恐怕不能容纳其真身,不过,这镜子却能照出其当真来过的证据。”

季胥说的神乎其神,左右百姓,连那贵人都屏气听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