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人的名字,更在后世经常和父亲列在一起。不是因为政治有什么成就,而正是因为政治上一事无成,导致他写出极为清丽深致的作品。
“啪。”
扶苏的双手倏然阖在了一起,清脆地发出类似于鼓掌的音效来。实际上,他现在确实有点儿想鼓掌了。
除了李球以外另一个伴读的人选,还有比他更合适的吗?
首先,他是文官士大夫代表者的子辈,选出来很能服众。
其次,扶苏对他的生平很了解,绝对不是会push自己努力当太子的奋斗逼。
最后,他是个历史名人诶。虽然说扶苏自己就算个名人,可谁会嫌集邮的机会少了呢?再说了,仁宗朝最有名的那一批历史人物,扶苏至今还没见到一个。
他“啪”地指在这人的名字上:“官家,我想要他!”
官家循着扶苏小小软软的指头看过去:“晏几道……莫非,是晏相公的幼子?”
作者有话说:
----------------------
不会出现在正文里的小剧场:
晏殊:咋样啊今天选伴读?
小晏:不知道啊,只记得成王长得很可爱。[哦哦哦]
第5章
夤夜已至,更漏恒长。坤宁宫中灯火通明。夜中微风浮动,四面燃起的烛光将明堂照得静默且肃穆,映着帝后二人的脸庞。
“李球,晏几道。这两位,就是肃儿未来的伴读?”
曹皇后的目光从伴读的名单上划过,又在仁宗的脸上停留了一刻。
她明明什么话都没有说,但仁宗却大感冤枉,立马率先解释了起来:“都是肃儿他自己挑中的,朕未曾有过半点徇私!”
他就算私心里再爱重于李家,也不会用未来太子的读书大事当作砝码。话说回来了,在皇后心里,他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曹皇后:“肃儿和官家果真父子连心。”
仁宗:“……”
是真心话呢,还是在阴阳?
曹皇后是刘太后临终前指给仁宗当继后的,身上有着刘太后派系的深刻烙印。仁宗又对刘太后不甚待见,这也是帝后关系冷淡的一大原因。不过,曹皇后自己倒是从不避讳出身,甚少对皇帝献媚讨好,也没对李家有过额外的表示。
仁宗说完之后,见曹皇后没有开口反对的意思,暗中松了口气。
说实话,他和李用和料定的一样,让李家有个候选人名额是为了彰显恩遇,本也没指望真能选中。但是这李球有些本事能合上肃儿的眼缘,那他自然就顺水推舟了。
但是,皇后对儿子的伴读是有发言权的,如果她不愿意李家人在眼前晃悠,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她的意见。
仁宗猜测道,或许是看在“肃儿亲选”几个字的分量上,她才没有开口反驳。
他顿了一下,扯开了话题:“晏相公是天下文人之望,晏几道又是神童之后,资质必不会差到哪里去。肃儿的眼光果真不错。”
晏几道的父亲是谁?那可是五岁就能成诗、十四岁被推荐科举入试,真宗皇帝最为赏识的神童相公晏殊啊。
甚至可以说,大宋一朝尚神童成风,就是有这位宰相的辉煌事迹像根胡萝卜在老百姓的前面吊着呢。
谁不愿意芝兰玉树生于庭阶,自家出个神童出将入相、带飞全家呢?
曹皇后却注意到另一个问题:“肃儿极为聪慧,那晏几道想来也不会差。官家可想好了,让谁来当他们的师父?”
天才有天才的教法,庸才有庸才的教法。要是请来一个老古板当师父,只会彼此折磨,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仁宗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捋了把保养得宜的胡须,笑着说道:“皇后莫忧,朕自然早有准备。原想定的是王拱辰,但肃儿选定了晏几道,王卿又是晏相公的女婿,当不了妻弟的夫子。”
曹皇后听到“王拱辰”三个字的时候眉头紧皱,后面才渐渐松开来:“然后呢?官家又定了谁?”
“朕属意小宋侍郎,皇后意下如何?”
小宋侍郎,宋祁。
仁宗提出来的两个人选,显然如他所言都用了心——王拱辰是仁宗钦定的十九岁少年状元。宋祁也年方二十六岁就名列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