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重生七零,二婚高嫁冷面军官 > 重生七零,二婚高嫁冷面军官 第84节

重生七零,二婚高嫁冷面军官 第84节(1 / 2)

同样的,这话也让张云英心里一动。

暑假过了,九月来临,卫刚回部队去了。

坐完月子的张云英到学校去上班了,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九里垠中学当老师,如她所愿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为啥她不在离家最近的隐峰中学教书呢?

其实最迟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她是可以选择隐峰中学的,甚至只要稍微走点关系她还能进入四舫中学的,但是她却选择了离家较远的九里垠中学。

当初家人都很是不理解,但是她却说:“九里垠是部队驻扎地,很是驻地军官的子女都在这所学校里上学,我在这里教书能认识一些部队干部,或许会对卫刚有所帮助。”

她的目的是为了结识部队上的干部,看能不能帮卫刚调回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是部队驻地,她可以天天看到穿着绿色军装的人,这样也缓解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转眼,时间到了一九八三年。

九里垠的初春还带着料峭寒意,张云英站在学校斑驳的砖墙前,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藏在呢子外套内袋的牛皮本子。

这是她曾经从宋青云和白雪的那口箱子里得到的酿酒秘籍。

这本秘籍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琼酿酒术”四字,泛黄的纸页间尽是些”“三伏制曲”、“九蒸九酿”的秘法。

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摸出来默默地读记,一本书基本都被她背了下来,牢记在了脑中。

“张老师,三班作文本收齐了。”

语文课代表的声音让她猛然回神。

她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黑板。

黑板的右上角用粉笔字写着“距离高考还有127天”,字迹遒劲有力,是她自己亲手写上去的。

木桌讲台被岁月磨得发亮。

掐指一算,这是她捧着教师这个铁饭碗的第五个年头了。

也就是说,丈夫已经在遥远的边疆服役了整五年了。

这五年里她和他想过各种办法都没能调回来,渐渐地卫刚他也不抱调回来的希望了。

而且现在的他在边疆努力戎边,已经升至副团长了。

又是一个周末到来,已经整整一周没有回家的张云英骑上自行车出了校园,往家去。

回家路上,她特意绕到部队驻地营房前。

映入眼帘的是红砖墙上新刷着“响应改革开放,军民团结奋进,发展第三产业”的标语。

几个小战士正往解放卡车上搬麻袋,浓郁的高粱香在夕阳中浮动。

她突然想起开家长会时一名学生家长说,旅里要办酒厂改善官兵生活,顺带解决随军家属就业。

该学生家长是部队里的一名干部。

想到这里,她暗暗摸了一下怀中口袋里的酿酒秘籍,心中生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来。

星期一,早晨薄雾还没散尽,早自习刚过的张云英攥着兜里的秘籍走进了旅部。

第118章她有酿酒秘籍

会议室里,几个穿着军装的官兵和两三个着便装的地方人士,正坐在里面开会。

周建国旅长坐在上首位置,正在一边看文件一边讲话。

”这是我们新聘的技术员老胡,在五粮液酒厂干了二十年。”他指着旁边穿褪色工装的男人,”不过,他只能给我们酒厂提供技术支持,并不能提供核心酿酒秘法......”

这里涉及着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当然,人家酒厂的核心技术是严格保密了的,就算是在里面干了二十年的技术人员也不知晓的。

这时有勤务员来报告——

“报告旅长,有位女同志要见你。”

周旅长觉得有些奇怪,便说了句:“带她进来。”

张云英被带了进来,她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有家传的酿酒方子。”

“真的吗?”

周旅长和技术员老胡将她上上下下地打量。

“肯定是真的了。”张云英微笑着说,“我的太爷爷就是酿酒的,是一家酿酒坊的主操手,后来传给我爷爷,我爷爷又准备传给我爸爸,但是我爸爸不喜欢酿酒,不愿意学,我两个哥哥也不愿意学,我爷爷就把口诀教给了我,小时候我天天都在背口诀,并不晓得背的是啥意思…”

她这纯粹就是胡编乱造。

当然,她也没有完全撒谎,她的爷爷的确以前在酒坊做过酿酒师傅,她的太爷爷也的确很会酿酒。

她将牛皮子页面的酿酒秘籍从怀里掏了出来,双手递了上去,“这就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秘籍。”

牛皮本子秘籍摊在墨绿色桌布上,技术员老胡只看了一下纸面,眼睛就冒光了:“这是明代‘天工开物’里失传的莲花曲制法!”

“是的。”张云英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