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1992 矿场家属院 > 第59章

第59章(1 / 2)

陶华知道,陶冠泽要的不是“我很努力”这样的空话,而是实打实的、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她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道:“今年下半年,我将作为主演,跟着剧团去国外巡演,演的是咱们的经典戏《穆桂英挂帅》。”

“真的?”

陶华笑着点头:“是真的,刘团长上周刚跟我们说的。”

她也不敢相信自己能走到这步。

刚进剧团的时候,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五点准时到练功房练嗓、踢腿、下腰。

尤其夏天的时候,练功房里像个蒸笼,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把练功服都浸透了,她还是不敢停,生怕比别人少练一会儿,就落了后。

一起进剧团的二十多个人,第一年下来,就走了七八个。有人受不了苦,有人觉得看不到希望。

她做过无数次替补,演过最多的就是“龙套”。哪怕只有一个亮相的机会,她也会提前把动作练上几百遍,上千遍,确保万无一失。

真正的转机,是在两年前,剧团排了《霸王别姬》,晚上就要演出,票都卖出去了,扮演虞姬的主演突然发起了高烧,连站都站不稳。

后台乱成一团,有人建议取消演出,有人提议换人但担心砸了招牌。

紧要关头,刘团长力排众议,指着陶华:“你上。”

上台前,陶华的手还在发抖,可当她挑帘走出去,看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听到熟悉的锣鼓声,心里的紧张突然就消失了。

她不再是陶华,她就是虞姬。

那场戏演完,台下的掌声响了足足有五分钟。

散场后,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特意找到后台,拉着陶华的手说:“小姑娘,你演的虞姬有股子灵气!悲而不伤,艳而不俗,好!”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刘团长的师傅,她的师爷,京剧界的泰斗人物。

从那以后,陶华渐渐有了更多的机会。

但真正让她站稳脚跟的,是去年剧团复排《穆桂英挂帅》。这是京剧里的经典大戏,“穆桂英”这个角色,更是所有旦角都想争取的。

剧团里总共十几个竞争者,要经过三轮选拔,比唱段,比身段,再加现场排戏,看谁能把穆桂英的英气和柔情演出来。

陶华为了这个角色,几乎住在了练功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琢磨戏。

她对着镜子练眼神,一遍遍地调整眼角眉梢的弧度,既要威武又不能太过刚硬,既要柔美又不能显得娇弱。

她跟着老师傅学唱腔,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音一个音地磨。

每一个动作她都要反复调整,确保一招一式都利落好看。

最难的是那段著名的“枪花”。陶华的手被枪杆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结成茧,茧又磨破,如此反复。

选拔当天,陶华是最后一个上场的。

前面已经有了好几个表现极为出色的演员,尤其是团里公认的台柱子吕师姐,表演得尤为精彩。

压力如山般压来,陶华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就把这当成最后一场戏来演。”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陶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调都恰到好处。

当她唱到“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时,眼中迸发出的光芒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陶华终于拿到了“穆桂英”的角色。

确定消息的那天,她在练功房里坐了好久,看着镜中那个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的自己,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新手,陶华能拿到现在这成绩不可谓不辛苦。

陶冠泽听着女儿的叙述,脸上的表情由严肃渐趋缓和,最后化作一声长叹:“既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就好好干吧。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

这一刻,五年来压在陶华心上的大石终于落地。

日历一页页翻过,转眼间便迈入了二零零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在经过长达十五年的艰苦谈判后,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消息像一阵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最直观的变化之一,便是街上跑的汽车渐渐多了起来。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和一些政策的放开,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小轿车,开始以更亲民的价格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