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摩擦声“哗啦”一下掠过整个礼堂,随后便归于寂静,只剩下心跳和呼吸声。
陶欣迎没有急着动笔,她依照自己的习惯,先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了一遍。
题目很难,图形规律题比她练习过的任何一道都复杂,应用题的文字长得像一个小故事。
旁边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眉头已经死死地锁在了一起。
陶欣迎却有些开心,这些题目,像是她笔记本里的那些“朋友”,换上了一件新衣服,但骨子里的灵魂没变,她觉得有点……好玩。
陶欣迎沉下心来开始答题,世界迅速缩小到只剩下试卷、铅笔和她。
她听不到别人的翻卷声,也感觉不到监考老师巡视的目光,而是像一条鱼滑入了深邃而宁静的数学之海。
最后一道压轴题,是一道关于“空瓶换水”的趣味题:商店促销,三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水,请问喝二十瓶水最少需要买多少瓶?
很多孩子开始挠头。这题弯弯绕绕,需要极强的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陶欣迎的眼睛亮得惊人。
她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买一瓶,喝一瓶,得一空瓶。买两瓶,喝两瓶,得两个空瓶。买三瓶,喝三瓶,得三个空瓶。三个空瓶换一瓶新水。喝一瓶,得一个空瓶……”
如此循环。但推到二十瓶会非常漫长且极易出错。
陶欣迎陷入了短暂的死胡同。
但很快,她换了一种策略,想起了孙老师说过的“借一还一”。
“本质上,每买两瓶,就可以通过‘借’一个空瓶的方式,实际喝到三瓶。因为三个空瓶换一瓶,这一瓶喝完后又会产生一个空瓶,相当于用两个空瓶的成本,喝到了三瓶水。”
她整理着自己的思路:每实际喝三瓶水,只需要支付两瓶的钱。
要喝二十瓶水,先看二十里包含几个三。二十除以三等于六组,余两瓶。
六组需要买:六乘以二等于十二瓶。
最后剩下的两瓶,直接购买。
所以最少需要买:十二加二等于十四瓶。
陶欣迎工整地写下了“14”这个答案,并在旁边备注了思路,就像在跟出题老师进行一次无声而愉快的交流。
交卷的铃声响起时,她放下笔,长长地、满足地舒了一口气。
她的小脸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泛着红晕,眼睛里没有丝毫疲惫,只有一种穿越迷雾后,看到终点时的亮光。
两周后周一的晨会上,校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操场:“下面,宣布一个好消息。我校同学在刚刚结束的全市小学生奥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陶欣迎站在班级队伍里,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校服的衣角,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首先念出的是几个三等奖和二等奖的名字,每念一个,台下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陶欣迎听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她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可随着名单快念完了,陶欣迎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慢慢包裹了她:难道自己有很多题目做错了?还是因为步骤写得太跳跃而被扣分了?
就在陶欣迎鼻子微微发酸,准备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时,校长的声音再次响起:“尤其值得骄傲的是,一年级三班的陶欣迎同学。”
陶欣迎惊喜得抬头。
校长的声音还在继续:“在此次竞赛中,表现突出,力压众多选手,荣获了低年级组一等奖!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她表示祝贺!”
第54章
一年级的学生获一等奖,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所有认识或不认识陶欣迎的同学和老师,都朝着一年级三班的方向望来,目光里充满了惊讶和赞叹。
班主任李老师激动地从队伍后面走过来,轻轻推了她的肩膀:“欣迎,快,上台领奖去。”
陶欣迎依言走向主席台,她能感觉到全校师生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也很享受这种备受瞩目的状态。
校长亲自将奖状颁发到她手里,弯下腰同她握了握手。
陶乐迎在队伍里兴奋地指着台上,对前后左右的同学说了个遍:“那是我姐姐,是我姐姐。”
陶欣迎的这张奖状,也被挂在了陶家堂屋的墙上,就在奶奶陈逸凝的“勋章”旁边。
然而陶欣迎的奥数一等奖奖状在客厅墙上还没挂热乎,失败便悄然降临。
一个周末的下午,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
陶欣迎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孙老师特意为她准备的高年级奥数拓展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