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固执地构建着一套自洽的逻辑:一切的根源,都是裴泠和王秀兰的“自私自利”、“不顾家庭”、“忘恩负义”。
是她们抛弃了“需要照顾”的丈夫和儿子。
是她们抢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好日子。
他们选择性遗忘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刻薄和伤害,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对方。
自怜自艾和愤懑不平成了他们精神上的鸦片,让他们在日渐沉沦中,还能获得一丝虚妄的慰藉。
然而,越是看到裴泠和王秀兰风光无限,李哲和李国立内心那点不甘的火焰就燃烧得越旺。
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穿他们已所剩无几骄傲。
他们唯一的欣慰就是孩子了。
“哼,她们再有钱再有能耐又怎样?”李哲常常在酒后,带着一种病态的得意对李国立说,“她们永远都得不到小宝的原谅!小宝是我们老李家的种,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等他长大了,一定会孝顺我这个爸爸,孝顺你这个爷爷!她们?老了就是两个孤寡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别墅,哭都没人理!”
李国立也深以为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赞同的狠厉:“没错!就得让小宝记住,是谁抛弃了他,是谁不要这个家了!那两个女人,心肠狠毒,不配当妈,不配当奶奶!”
在这种扭曲的心态驱使下,他们对李小宝的教育,核心内容就是仇恨教育。
自从裴泠和王秀兰离开后,他们严禁两人探望孩子,并在孩子面前各种诋毁。
“小宝,你记住,你妈和你奶奶都是坏女人!她们嫌你爸残废了,嫌我们家穷了,就跟有钱人跑了!”
“她们不要你了,以后只有爷爷和爸爸疼你!”
第523章在发癫短剧里为全员送终(33)
“等你长大了,有出息了,也别认她们!让她们后悔去!”
他们要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上,刻下对母亲和奶奶永不磨灭的恨意,并将这视为他们对裴泠和王秀兰最成功的报复,也是维系他们自身可怜尊严的最后壁垒。
他们沉浸在自我感动的悲情叙事里,幻想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如何站在他们这边,一起唾弃那两个无情无义的女人。
然而,李哲和李国立除了不断地灌输仇恨,给予孩子的关心却少得可怜。
他们的生活一团糟,情绪极不稳定,对小宝的学业、生活细节几乎不闻不问。
孩子小时候,他们还能用威严和恐吓来控制。
随着小宝上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单方面的、充满负能量的灌输,效果开始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裴泠和王秀兰,从来没有放弃过孩子。
婆媳俩经常偷偷摸摸去看孩子。
为什么偷偷摸摸,这不是李哲和李国立不让她们看吗?
王秀兰会算准孩子放学的时间,等在学校附近的街角,只为匆匆看上一眼,塞给他一些好吃的、新买的衣服或学习用品。
裴泠会悄悄联系上孩子就读小学的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暗中拜托老师多关照,并且在不经意间让孩子自己知道这些真相。
她们在孩子面前,从不说李哲和李国立的半分不是。
裴泠总是红着眼圈,摸着儿子的头,语气温柔而充满歉意:“小宝,妈妈和奶奶不是不爱你,是……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爸爸和爷爷他们……心情不好,我们不能惹他们生气,你要乖乖的,好好学习。”
在小宝眼里,妈妈和奶奶都是好女人,她们并没有抛弃自己,她们不是爸爸和爷爷口中的那种坏女人。
她们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都是被逼无奈的。
更重要的是,裴泠在事业稳定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动用所有资源,不惜重金,暗中将小宝从普通的公立初中,转入了一所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都极负盛名的私立学校。
她支付了高昂的学费,却让学校和儿子一起严守秘密,对李哲和李国立只说是学校有政策优惠、孩子成绩优秀被特招。
“小宝,转到新学校,会有更好的老师教你,有更开阔的视野,这是妈妈能为你做的,但你暂时不要告诉爸爸和爷爷,好吗?他们……可能会不高兴,妈妈不想再引起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