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从东南门进校不远,就是美术学院。从外面望去,美院的楼气派又有设计感,林夏站在楼前,看着看着,一颗心不禁跳得越来越厉害。明年的这个时候,她,亦或是他们班上某些同学,就有机会进入到这栋大楼里学习,这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谁将有这份幸运,又谁将有这份福气?
清华路是校内的主干道,许多著名的建筑景点就在这条路附近。进入清华路后,行人明显多了起来,还时不时能看见成群结伙跟着导游的旅行团,和穿着校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
何川笑着说:“港中文也经常有旅游团参观,我的一个外籍同学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出门旅游会热衷于参观大学。”
是啊,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这样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笃信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于是对大学,对知识的殿堂,有这样一种虔诚的崇拜。
林夏与何川跟着某个旅游团后面,一路经过中央主楼、工字厅、近春园,还有朱自清的荷塘,他们想找鼎鼎大名的水木清华亭,却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很久以后,林夏才知道,其实当时那亭子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可惜当局者迷,走了好几次都是错过。
清华大礼堂是融合希腊与罗马风格的建筑,红砖圆顶,很特别,很漂亮。大礼堂的前面有一片很大的草坪,看起来非常眼熟,也许出现在某个电视剧的取景里,此时上面正有一对新人穿着婚纱在拍照。
日头西斜,阴沉了大半天的乌云不知何时散了,阳光照射在大地,亦照射在草坪南端那曾经属于圆明园遗物的日晷上。
林夏站在那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从1912年至今,梁思成、林徽因、杨绛、闻一多、曹禺......那么多历史上闪耀的群星,就从这里走出来,她这辈子从来没离这些课本上的名字这样近过。
此时此刻,她心里燃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渴望与冲动,她想在这里读书,她想成为这些学生中的一份子,她想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她想在荷塘边写生!她要努力,她要做到,她必须要成功!
然而与此同时,另有一股悲哀与无力涌上心头,怎么可能呢?她怎么配进入这间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呢?她怎么配拥有这么好的东西呢?每年全国高考生有多少?艺考生有多少?考入清北的又有多少?她不过是他们其中很平凡很平凡的一份子,她要付出多大的辛苦,遇见多大的机缘才能成功呢?
这两种情绪在她内心不断交织、激荡,反而让她渐渐平静了下来。
好吧,就这样吧,我来过了,我看见了,至少我知道,以后我该为了什么而努力了。
最后的最后,林夏与何川来到了二校门,那个清华最标志性的建筑,那座青砖白柱三拱牌坊门。很多人都在这里照相留念,何川拿出手机问林夏,要不要拍照?
林夏却摇了摇头:“不了,拍了,也不会属于我。”
她抬头最后看了一眼校门上“清华园”那三个字,在心里默默发下宏愿:
这将是她最后一次以游客身份来参观,下一次她来到这里的时候,必定是她以清华学生的身份入学报道的时候,否则,她绝不会再来!
然后,她回头,笑着对何川说:
“我们走吧。”
两个人步行走了整整一个下午,都是又累又饿。于是离开清华以后,他们去了五道口吃饭。
北京的很多地名都取得很随性,也很奇怪,据说最初五道口是因京张铁路从北京北站出发后第五个道口而定名的,后来因为附近高校林立而繁华。此时已经入夜,一眼望去,高楼大厦,商店成片,人与车川流不息,霓虹灯五光十色,实在热闹极了。
何川发短信提前询问了谭之舟,被他推荐了几家饭店,于是他们两个就近去了率先看见的第一家。那是一家生煎店,卖的是上海生煎、灌汤包、粉丝汤,还有一些其他小吃糕点。林夏没吃过,看什么都新奇,但是价格有些贵,她不敢多点,就很小心点点了四只生煎一碗白粥。
北京什么都贵,她还没习惯这里的物价。
何川看出来她的心思,也没点破,直接又点了两份鲜虾生煎,一份灌汤包,一份珍珠糯米团子,还有几样小菜。
店里是先结账后上菜,他拿钱包的时候,林夏拦住他:
“我来我来!现在我可以有零用钱的人了,以前吃了你那么多好吃的,这回可得让我请你一次。”
何川把她的手按下来,直接把钱交给服务员,笑着说:
“你的零用钱就好好留着吧,自己一个人在这边,处处都需要花销,我平常勤工俭学,有赚钱,不用替我省,想吃什么就点。”
“这些已经够多了!”
林夏有些不好意思,但因为对象是他,所以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好意思,他对自己好,她只觉得很开心。
“你平常在打工吗?都做什么?”她问。
“在校内找兼职不难,学校有专门发布studenthelper的论坛,有的教授也会发邮件招聘,一般是办公室助理这类工作,帮忙整理数据,做调查问卷,翻译文献,查找论文引文之类的。按小时结算,工资都还可以,勤快一点的话,基本可以把生活费赚出来。”
“听起来好厉害!”
那些对林夏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她由衷的感慨,同时也由衷觉得他好辛苦,他的学费是奖学金全免,生活费是自己挣来的,大概他真的如当初承诺的那样,没有管家里伸手再要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