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匠人都是她带出来的,自然也能重新带出熟手,期间使唤张良没有手软。
她直白的告诉他:“我这里不养吃白饭的。”
对于要干活才能吃饭,张良倒是并不抗拒。
或许是觉得这样付出一点劳动换来食物不算投效秦国?
蒙家别院改造火炕,他全程在场,此时朱丹听到他
的问话,也反问了一句:“那你都记住了蒙家别院是怎么改造火炕的?为何还要记柳叶里的?”
张良一怔,嘴唇嗫嚅着没有说话。
朱丹却是一笑,相当笃定的说:“因为蒙家别院是贵族居所,你也想看看黔首们能不能用这火炕取暖吧?”
张良没有否认。
朱丹心头一松,张良出身富贵,他父亲是韩国丞相,过得锦衣玉食,不知晓人间疾苦。
所以国破家亡之初,如一个冲动的少年般敢想敢干,但多年后,他周游各处,想来也穷困潦倒过,被迫看到了一些黔首的生活。
人站在高处时,总是对脚下的苦难视若罔闻,等真正跌下来,身处同样的境地,才能感同身受。
朱丹长长的叹了一声:“火炕是好东西,可惜我想起来已经比较晚了。别说是蓝田县,就连最近的咸阳居民都没来得及在进入冬天时都用上火炕。而且就算火炕是好东西,造价低廉,也绝对会有一大批人用不起,或许他们得等到来年、再几年,才能存够大钱置办好一个火炕。”
此时的张良当然不会傻的说,火炕也就用了一些黄泥和粘土,怎么就置办不起了?
这两样是可以去野外挖,但挑回来需要劳动力,同时其他材料用的虽少,却也不是没有……总会有人用不起。
“你准备怎么做?”说这话时,张良的心情非常复杂。
朱丹身为大秦国师,自然不会缺钱,若她愿意给咸阳人、给蓝田县的人家家户户都置办一个火炕,也不是什么大事。
可这天下除了这两处,还有其他人,有秦国人,也有……韩国人,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身为秦国的国师会有这样的心胸吗?
朱丹仿佛看出了他的想法,很干脆的说:“这个钱我是不会出的,我也不会建议政哥使用官方的财政,由官府为黔首们免费制造。”
张良看向她,朱丹自信的一笑:“因为没有必要。”
她早就算好了这笔账,那些家里有壮劳动力的可以进入建筑队,跟随匠人学盘炕的手艺。
比较愚笨学不会的,就去挖黄泥和粘土换钱。
而没有劳动力的妇孺自然也有其他的赚钱之法。
像刘缊家的豆腐,小花领着人做的腐竹,朱丹打算来年正式建成工厂。
还有腐乳,随着一众方士终于弄出玻璃,朱丹就在琢磨罐头瓶的事了。
当然,也少不了封建时代最传统的男耕女织,养鸡场养猪场都会招人,这种大规模养殖需要干净,需要耐心细心,所以都把女工招进来。
纺织行业要改进纺织机,正好子母丹可以改良种子,麻布的产量必然会上涨。
涅盘丹会改造出许多如辣椒红薯土豆这等新物种……通通都需要人手!
朱丹不相信他们在入冬之前攒不够置办火炕的钱。
张良瞠目结舌,只觉得如听天书,明明朱丹吐字清晰,说话不紧不慢,每一个字他都能听懂,但为什么连起来他就听不懂了?
他在蓝田县打听的时候,是发现这里多出了不少新东西,却不料只是一个开始,这位大秦国师的手段才使用不到十分之一?
按照她的预估,来年大秦会变得如何?
张良茫然了,自己真的还有复国的希望吗?
“当然了,这个未来确实很美妙。”甚至朱丹自己每每提到,不管说多少次都是一样的上头。
仿佛眼前浮现出原本面黄肌瘦的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家家户户和平喜乐、吃喝不愁的场景。
那简直是对一个基建党、种田党的最高赞美。
“但是,这些还只是前景,摆在我面前的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眼前的雪灾,只要我借用了你的气运,即便无法全部解决,可只要能解决一部分,或许就会少冻死一个人。”
“如果冻死的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我还相当于挽救了一个家庭,救下了本来会死去的老人和孩子。”朱丹双眼闪闪发亮,“你知道这个时代,一个人想要长大有多难吗?首先得他们的母亲不会因为长期劳作或者频繁生育坏了身子,只有母体康健才能生下健康的孩子,他才不会在往后的人生中频繁生病被家里人放弃。其次这个家得长辈能干,能弄来足够全家人吃的食物,不然老人是第一个被放弃的,其次就是孩子,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