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条老命不要了!”李恃显扑过去扇对方脸。
元羽就嘴硬,打架本事没有,抱头喊叫:“尉窈救我——”
李恃显恶向胆边生,想把尉窈和元羽这厮搅到一起,便阴着脸抬头,问尉窈:“莫非侍中和元……”
尉窈扬高声音打断对方:“我和元右丞遇刺,李郎将怎么知道?莫非你和刺客……”
“没有!”李恃显不知道她说的“遇刺”是什么情况,但知道绝不能被她赖上一点儿。
尉窈:“说来真巧,刺客怎么知道我会跟大宗正一起来司州署?所以我不得不问清楚,你和羽王是谁提议今晚非找大宗正评理不可的?”
元羽指证:“当然是他,我本来吵嚷几句,昨晚他栽赃我的仇就此算了,谁知他不依不饶,半点亏都不想吃。”
李恃显这时才想起来尉窈廷尉少卿的身份,他重新端坐,严肃回道:“尉少卿,我根本不知你和元右丞在一起处理公务,也就不知你们在来的路上遇刺。”
他们对质的话语里,元绍沉思,是啊,哪些人才会知晓他与尉窈同在大宗正寺?思索这个问题时,他的手不由抓紧锦囊里的纸册,纸册里内容是元鸷在尚书省的当值履历。
话分两头。
今晚帝、后歇在宣光殿,皇后于宝映身上寄托着于氏一族的期望,期望她比别的嫔妃先孕育皇子。
皇帝睡着后,于宝映轻轻侧身看着元恪的侧颜,其实直到现在她都觉得天子是她夫君这件事,跟做梦似的不真实,只有他靠近她温柔关怀,询问一些生活上的寻常小事时,她才觉得他们是夫妻。
可是他对别的嫔妃也关怀询问么?
他是为了子嗣着想,还是有几分真情心悦她?
宦官在外轻唤:“陛下,门下省侍中尉窈遇刺……”
皇帝惊坐起,不见困意!
第414章两路刺客
于宝映心口“突突”跳得厉害,迅速拿上皇帝的裘袍,贴内殿门口站立聆听,外殿宽阔,她只能听见宦侍禀报:“幸而……右丞也……”
等外面安静了好几息,她出来,给皇帝披上寒袍,只关心一句“天冷”,不打探发生了什么。
射中元绍官帽的木箭横于书案,另有一支羽林箭兵配备的木箭摆在一起比对,宦侍掌灯靠近,元恪仔细观察,无论箭头规格,还是箭杆所用的料、长度、粗细,两支箭均一样。
辨识完木箭,元恪命宦官把灯把在书案上,他这才告诉于宝映发生了什么:“刚才尉窈和元绍遇刺,刺客有二人,尉窈躲过第一个刺客的箭,那支箭是寻常自制的。这支与朝廷箭械规制一样的箭,为另个刺客射出,射中了元绍的发髻。”
于宝映:“陛下怀疑刺客是朝廷兵勇?”
元恪竖手示意她别出声,他盯着箭思索,朝廷的每名箭兵,配备的箭矢都有数,每次领多少、用掉多少、有无丢失,全有记录可查,若是从武器库偷,那清点起来就会很麻烦。
倘若尉窈怀疑刺客是朝廷兵勇,以她的稳重行事,被刺杀有惊无险,不至于让人深夜把箭送进宫,所以尉窈在怀疑什么?她由这支箭推测到什么,不敢言语禀告他?
元恪在殿内踱步,继续思索。
难道尉窈认为……刺客不会因为失手而结束,反而是一场大阴谋的开端?应是如此!她因为不确定这种推测,怕夸大了利害,到时万一不实,他会治她的罪,所以把箭送进宫,若他能猜她所猜,思她所思,或可成为破局的一步棋。
元恪步伐一停,目视长箭,如果刺客是蓄意盗箭,不是朝廷兵勇呢?如果受指使暗杀尉窈的非魏兵,为什么故意暴露破绽选用兵械规制的箭?
“故意,故意……”
元恪忽然想到最重要的,对方刺杀尉窈的目的是什么?
明白了!
他大步离开宣光殿,下令:“备马。”
“陛下……”于宝映追出几步,外面天寒地冻,让她无比清醒,因清醒而难堪、委屈、怨。夜深了,他备马去哪?去探望尉窈吗?尉窈不是有惊无险吗?明天早朝君臣见面不行吗?
与此同时,从渠水河逃窜的刺客爬上一条停泊的渔船,守船之人叫刘顺,接应刺客上来,着急问:“怎样?”
刺客的脸全是病疮导致的疤瘌,月光照耀下比鬼还吓人,他累坏了,使劲喘息好一会儿才说:“她有暗卫保护,没杀成。”
刘顺:“那怎么办?你有人发现你么?你跑的时候……”话音戛然而止,他被对方掐住喉咙要害。
刺客声狠道:“你不过是刘阉人养的一条狗,也敢这么和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