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课下,宋夫子帮着诸弟子搬书案到考场,地方还是春季大联考那里,有了上回的经验,这次各学馆的位置、每名学童的位置全都提前标注,不允许私自更换。
尉窈和尉茂的考位紧挨,尉蓁和尉菩提紧挨,这俩人不知道又闹啥矛盾了,互不搭理。
不等尉窈好奇,尉茂告诉她:“上个月联考,我第一,五舍的陈瑜第二,尉蓁和尉菩提并列第三,但是他俩只能有一个去郑学馆听课,馆里重评他俩的卷子,让尉蓁去了。”
“那我就祝愿蓁同门再进步,把陈瑜比下去。”
闲事不再多说。
七月初二,上午辰时。
《诗经》学夏季大联考开始。
中书省负责《诗经》学术的属吏分别至州学府、穆氏学馆、尉氏学馆、崔学馆、郑学馆进行巡场记录。
元刺史去的还是从侄元珩所在的崔学馆,不过今次元刺史带上了另个从侄元瑀,元瑀将在今年入冬上学,他让元瑀提前感受一下大考核的氛围。
来尉氏学馆的吏员是袁翻。
第一题只有一张纸,题目不到两列字,学子们要在留出的大片空白处书写答案。
题目:写出“思之笃厚”对应的诗名,章句,以及诗序、序释里涉及的历史人物。
答题时间为一刻。
袁翻以为自己听错了,小声问尉学馆的馆长:“一刻答完?”
“是。会答的,一刻足够,不会的,给两刻也白搭。”
胡说八道!怎么能白搭呢?一刻想出答案,用剩下的一刻答题不行吗?他小时候要都这么个考法,估计早厌学了。
第119章查笔迹
馆长察言观色,解释道:“因为大联考分上午场考核和下午场考核,留给中午的判卷时间太短。考题出苛刻些,交白卷、蒙题卷的就多,容易评判。”
袁翻苦笑:“你们也知道考得苛刻啊。”
“待学子们习惯,就不觉得苛刻了。”
“那何时能入场巡视?”
“现在就可以。”
崔馆长领先一步带路,声音更放轻地询问:“先看我们尉学馆的诗经一舍?就是尉窈学子所在的学舍。”
“可以。”
不过二人才走到一舍的位置,尉窈举手,交卷了。
“思之笃厚”是一句注释,出自《鄘风》篇最后一首诗《载驰》最后段章的最后一句“不如我所之”。诗序及序释里涉及的人物有“许穆夫人、卫懿公、戴公、宋桓公”等。
尉馆长亲自收卷,先快速阅一眼,放心交给袁翻,示意对方边走边看,因为长时间在考生周围停留、或阅卷,会让还在做题的学子紧张。
他们走出几个书案的距离,尉茂交卷了。
崔馆长当然更愿向中书省的属吏推荐尉茂,他不嫌麻烦,折回去又亲自收了尉茂的卷子,很好,所答也全对。
崔馆长向袁翻述说:“此学童名茂,是员外散骑侍郎尉庆宾的幼子。”
袁翻回首:“我知道尉侍郎,都说他次子尉瑾聪慧好学,没想到幼子也……是峥嵘之相。”单论面相,这孩子不像好孩子,不大好夸啊。
崔馆长:“巧了,没迁都时,尉家给尉茂看过相,也说此子有峥嵘之相。”
“呵呵。”尉家确定听到的不是狰狞之相?
这个时候,崔学馆训义学舍的十九弟子全部交卷。
答案全对。
第二题发,答题时间仍为一刻。
题目为:写出郑笺“春(空格)入学”对应的诗名,及所在小段截句,并写对应的释与完整《笺》释,并附写诗序及序释。
此处巡场的中书省属吏姓卢名渊。考第一题时,他和元刺史都在训义学舍,考完后他就单独巡场了。
他来到了亥也仁等学渣所在的文音学舍。
现在这个学舍几乎成为八部分馆的外馆了,元刺史最初安排去郑、王、卢的帝室顽劣子们,基本全调了过来。
都知道崔学馆教诗好,可巧师难教草包肚啊!
第二试题“春,入学”对应的诗名,是《邶风》篇的《简兮》,小段截句为“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这两句对应的释为“教国子弟,以日中为期”。
后面的答案就不需一一说了,因为文音学舍里只有一名学童答到“释”这一步,剩下的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