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卖,只做了韭菜三鲜的。”
相比之下,这次带来的山货仍主要是灵芝和天麻,都是不愁卖的,不需叫卖招徕,自有人上门。
天麻晒干后用棉线连成串,要买的话最少也要买一串。
为此,便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馅饼上,虽说还在夏秋交替之时,可细细一算,冬天并不多远,在那之前,他们最多来集上五六回。
也就是说,只能靠这五六回试出馅饼好不好卖,若是不好卖该如何改良。
霍凌打了些水重新用炊帚刷了锅,将水舀出后使火烤干。
颜祺已在旁边净了手,准备烙饼,因是第一次,不做些热乎的出来摆着,肯定是没人买账的。
霍凌没沾手,只看着火,为的是有人来买山货的话好称重收钱,不然两样混在一起,有些讲究的就会嫌你这吃食不干净。
湿软的面团在颜祺手里被捏成饼,两大勺子馅料被薄薄的面皮裹了进去,变成一个软趴趴,拿在手里仿佛会破的生面饼。
周遭几个把摊子摆好的商户,多是彼此面熟的,见他们在这处张罗馅饼,都抻着脖子看热闹。
“哎呦,馅饼哪是这么做的,这么做下锅不都破咯!”
“那面团湿哒哒的,真能烙成饼,我看这小哥儿压根不像是会做饭的。”
有人看,就难免有人议论一二,颜祺专注于手上的事,似是没听见,霍凌站在旁边,眼风在周遭扫过一圈,压下了七七八八的声音。
这口铁锅他们预先在家里用猪皮和荤油开过锅,形成了油膜后只要烧得够热,半点不粘锅。
贴进去五个馅饼很快熟了一面,霍凌拿起一把长柄的木铲子,利落地挨个翻过。
那隔壁卖炊帚的,大概是因为自己能白得两个饼的缘故,在旁很是捧场。
“瞧瞧瞧瞧,这卖相一看就好吃!”
颜祺包新的时,他同样高声道:“你家是真舍得放馅嘞,不似有些人卖包子饼子,全是面疙瘩,说是荤的,吃到手指头都吃不着肉!”
这话一出,好些人都笑起来,有那吃过亏的帮腔道:“是了是了!这做吃食生意的,不实在怎么行!”
也有人提起那秃头老汉卖的面疙瘩饼,说能直接当馒头啃,可见上当的人属实不少。
如此倒确引了过路人问价,得知素馅饼卖五文一个,看着皮薄馅大,饼皮油滋滋的,还算公道。
尤其是这素三鲜馅料里最值钱的就是木耳,有些人卖这味料,不舍得花钱,用的都是陈木耳碎木耳。
可他们见这做饼的小哥儿是赶山客家的夫郎,就知不说别的,这家用的木耳肯定是不差。
凑上来问的四五人里,有一个当是出门太早,这会子饿得厉害,掏钱道:“给我拿两个。”
后面人得知第一锅五个里有四个已许出去了,再想买多的就得等下锅,也有人因此着急起来,把最后一个也买了。
很快五个饼都能出锅,霍凌掏出事先买好的油纸,先拣出两个一裹,递给隔壁摊的汉子。
“兄弟,给你的,拿去吃。”
汉子眉开眼笑,烫得“嘶嘶哈哈”的,却愣是小心吹着,咬下第一口,接着是第二口、第三口,只听他果断道:“别说,味儿是真不错!”
一句话给那掏钱买饼的人也说出期待来,迫不及待地拿到了自己买的两个饼,也不走远,在旁边站着就开吃。
这饼皮和他设想的不太一样,是有点脆的,一口咬下去汤汁烫嘴,同时却也尝到了馅料的咸鲜。
他从中品出点意思,举着咬出口子的馅饼晾了一会儿,再吃时已经不太烫嘴,于是一不小心就把两个全吃完了。
第49章秋收麦(小修)
五文钱一个馅饼,第一次摆摊卖出了四十个,其实后面还能再卖十几个的,只是面和馅都用完了。
大集上的吃食生意果然好做,因很多人许久进城一次,不为特地买什么东西,单是为了在集上逛逛,吃点自家做不出的吃食打打牙祭。
像这五文一个的素馅饼,好吃还顶饱,说是素馅的,里面也还放了鸡蛋,比买别的东西要划算。
有些俭省的,一家三口只买上一个,大人咬上一口就算是尝过了,余下的都给孩子。
再说那鲜灵芝和生晒的天麻,一并早早没了,天麻共五串,两串卖给了镇上药铺,三串予了上次来买灵芝的廖老板。
闲聊时听他说起,自己已经收了几大麻袋的山货。
“等过了这月就该往回走,我手里还有些银钱,且再等等,好收些榛蘑和松蘑。”
蘑菇这东西其实开春后山林里零星就有了,只是大片冒出要等入秋,尤其是这两样白龙山最有名的山蘑,即榛蘑、松蘑,定是要等到七八月里的。
其余山里的蘑菇,别处也有,一旦入了关,相较而言就不那么稀少值钱。
霍凌给他包了两个馅饼,对方道过谢,复闲聊几句,互通了名姓,原来此人叫廖德海。
他得知颜祺的老家在何处,想了想道:“我来时没路过,回去时倒是会从那处走,你在那边可还有亲戚要捎带书信或是东西的,说不准我能帮你想想办法。”
能说出这种话,可见此人颇为厚道。
廖德海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假客气。
“我也不是头一遭帮人干这事,实在是就这么个性子,多少人一辈子在老家,出一趟远门不容易,而我走南闯北的,能帮一把是一把。人在外,还是要多结善因少结仇。”
但颜祺摇摇头道:“家里已没人了,都出来了,活着的也不知散去了哪里。”
“可惜了。”廖德海陪着叹了几口气。
不过颜祺还是惦念家乡的,犹豫半晌,等人都要走了,他鼓起勇气道:“廖大哥,您要是明年再出关来这里进货,路过我老家,能帮我带一捧土么?不挑是何处的,只要是土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