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兰莛作弦 > 第54章

第54章(1 / 2)

不过他真的完全没有发现吗?柳方洲心里有鬼,佯装镇定地翻开报纸。

可能项正典根本想不到两个男子谈情说爱这一层。也许该找个时间对他说明?

没什么必要。这些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认可,他与杜若的关系也不需要通过别人获得证明。

“这里是写到了宵禁的事。”柳方洲扫了眼报纸,“项师兄你说师父要与我们商议事情,我想也是这个。”

柳方洲猜得不错。他与项正典一前一后进了书房,王玉青已经在等着他们,左右两边坐着孔颂今与张端。

“不用了。”柳方洲与师父们打过招呼,刚想上前斟茶就被王玉青制止,“都自己来。叫你们过来是为了商议,中秋之后的宵禁要如何对待的事。”

庆昌班的大小事务,一直都是王玉青与孔颂今前后台分别把持,项正典年纪最长,常做的也只是一些递话记事的活。叫上他们两个过来,这还是头一次。

“怎么不叫杜若?”张端回头问王玉青。

“杜若性格太软,拿不住事情。”王玉青端起茶碗,“让他过来也说不上什么话。”

“他才是你正儿八经的干儿子。”张端又揶揄他,“传出去,可别让别人说王大班主偏心对待。”

“我只是格外知道他的脾气罢了。”王玉青面不改色,“方洲,我说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柳方洲心里还是有鬼,一时间脊背上都冒了汗,只是低头称是。

“好了,都少说几句闲话。”王玉青将手指在桌边敲了敲,“往后管上十二点的宵禁,许多戏都碍事不少。我想的是堂会仍然照接不误,不过费用可要重新算了。”

“说起来,几年前直系军阀管城的时候,倒是也宵禁过。”孔颂今接上话说,“那时因为晚上演戏的时间不够,京城大大小小的戏班的戏钱几乎都少了一半。”

“我那时留洋在外,所知道的着实不多。”王玉青微微颔首,“孔老板您细说?”

师父居然还在海外待过一段时间?他待人接物都老派极了。柳方洲心里也正讶异着,项正典先啊了一声:“师父您去过外国哪?我可从来没听您提起过。”

“年轻时候的事。”王玉青仍然面色如常,“在樱岛与沙国都待过一阵子。多了解一些异国文化也不是坏事,你们应当都知道,现在花旦的扮相是如何改良的罢?”

诸如红娘、春香等花旦角色,新时代以来在服饰上改变了许多——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后脑勺原本垂下线帘子的地方加了一个硕大的、红缎子打成的欧式蝴蝶结。这个改动使得伶俐青春的丫头形象更加生动,蹁跹行动时身后的蝴蝶结随之摇曳,娇憨可爱。

而这正是三乐社的乾旦留香先生在沙国采风之后,回国改动的手笔。这个大胆的改动不仅丝毫没有妨碍京戏原有的风格,还使花旦的形象更加独特,很快在行内风行开来。

“什么空我们也出国演出去。”项正典笑嘻嘻地说,“我倒觉得那些蓝眼睛洋人看不懂呢。”

“户部街现下住了不少洋人,也都爱请堂会,都是图个新鲜。”张端啧了一声,“要我说啊,我可真不愿意给那些人唱。”

“我也是!这些人又偷又争真是可恶。”项正典连连点头。

“慎言。”王玉青无奈地出声制止。

“你们说起户部街,我倒想起来了。”孔颂今往地上吐了口茶叶沫,“几年前宵禁的时候,不正是户部街的柳总督说国无文化不兴,才提议解了戏楼影院的禁令吗?”

柳方洲一个激灵,勉强稳住心神。

“那时的情形也与现在不同了。”王玉青沉吟片刻,“各类政策三天两头的变,税金都没个定准。”

“哎,那柳总督当年也算个京城有名的票友。”孔颂今还在大发感慨,“他那时在东城的各家戏园里无人不晓,出手也阔绰。真可惜……”

“住了。”王玉青突然收起了淡然的神色,“孔颂今,言多必失。”

孔颂今的脸一下子灰了下去,唯唯诺诺地点头噤声,不再言语。

“?”项正典疑惑地看着他们。

“?”张端也疑惑地看着他们。

“还是说刚才的事。”王玉青轻咳一声,“堂会戏如果十二点之前收台,或许所收的银元应该减半。”

关于夜戏改制的话题平静无波地进行下去。

说是与项正典柳方洲商议,他们两个也只是在一旁听着。桌前滩开了戏班大小的账目,柳方洲看得一知半解。他幼时不怎么学习经济筹算,养尊处优的时候又不需要自己操心这些,倒是项正典理解得更快。

王玉青如果久不成婚生子,那新一任的承班人,项正典实在是最好的选择。

“中秋那天还赶上堂会戏呢。”最终商定之后,项正典和柳方洲告辞出门,张端替他们打着灯说,“谁承想往后都要不得夜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