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第12节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第12节(2 / 2)

方竹便把店小二那套说辞讲给她听。

“难怪,可这也太贵了,看来今年这谷子是卖不成了。”

往年她们家都是把新收的谷子卖掉,再去买便宜的陈谷子回来舂米吃,还能赚一点钱。今年米价这么高,怕是没什么赚头,还是留着自己吃比较踏实。

方竹也赞同陈秀兰的打算,米价是涨了不错,但以她过去的经验,商户收购谷子的价也不会提太多。卖掉新谷子去买米吃,八成要贴钱。

方竹又拿出扯的棉布跟陈秀兰说:“绣的帕子卖了二十四文,我又新扯了五尺棉布,打算给香荷嫂子的娃娃做身小衣,剩下的还是拿来做帕子。”

“香荷有身子了?”陈秀兰笑得更欢。

“嗯,前几天刚发觉。”

“哎呦,好事好事儿,这小衣是得做。我那儿还有几尺压箱底的好布,再给娃娃做双虎头鞋、缝个虎头帽,你王婶这些年老帮顾着我们,送礼可马虎不得。”

方竹每从背篓里拿出一样东西就要跟陈秀兰说说价钱,等把东西都规整好,几人才坐在堂屋里开始算账。

陈秀兰从方竹手中接过钱袋子,将里面的铜板哗啦啦倒在桌上,开始数数。

“还剩五十四文。”陈秀兰把一堆铜板来回数了两遍才报数。

“买米面花去九十五文,盐四十,油三十五,布庄又用掉二十九,一共是……”方竹顿了下,“一百九十九文。”

她们都没正经学过算学,算起账来很慢,过了很久陈秀兰才开口:“那你们今天卖了有两百五十三文。”

“鸡蛋五十二,菌子一百七十三文,帕子二十四——不对不对,我们只卖了两百四十九!”方桃也在默默地算账,这一算就有些不对劲。

方竹:“会不会是你记错了?”

“不可能!”卖菌子时方竹一个人就能忙过来,方桃闲着没事就在记钱算账,她对自己的算学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下方竹也懵了,努力回想到底哪里出了差错。

方桃却又一拍手掌叫起来:“啊,我知道了,我们去的时候还带了十五个铜板,坐车、租摊、吃烧饼,正好还剩四文!”

方竹一琢磨,脸上露出笑来:“没错,这样就对得上了!”

陈秀兰也松口气,她方才还疑心是不是方竹扯谎了,现下看来是没有的事儿。不过等会儿还是要去问问小芳兄妹俩,再确认下价钱。

陈秀兰拨出十个铜板给方竹,剩下的全部装进袋子里自己收着。

理清账,方竹和陈秀兰又忙起来,除草、捡干柴、烧饭,一天很快过去。

郑青云依然没醒。

晚上睡觉前,方竹陪着陈秀兰在床边坐了几刻钟,也没发现郑青云跟平日里有什么不同。最后好不容易把陈秀兰劝回房,方竹才打了地铺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方竹像往常一样去探郑青云的鼻息,刚伸出手指,就冷不丁对上一双乌黑锐利的眼。

郑青云,他真的醒了!

第15章

方竹还在愣神,就感觉手腕被人紧紧攥住,破锣般的嘶哑声音在耳边响起:“你,是,谁?”

接着便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

方竹看着郑青云警惕的眼神,这才反应过来,没怎么费力就挣开他宽大的手掌,急匆匆跑出门。

“娘!他醒了!”

院子里,陈秀兰正端着盆水准备洗脸。听见方竹的喊声,木盆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清水洒了一地,连鞋面、裤脚也湿了大半,陈秀兰却无心去看,转身就往屋里跑。大黑也嘤嘤叫着跟在她身后。

屋里的郑青云被方竹一嗓子喊得更懵,这是在自己家不错,不过怎么多出个陌生姑娘?

正疑惑着呢,郑青云就看见他娘哭嚎着奔向床边:“我的儿,你可算是醒了!”

“娘!”郑青云也不禁湿了眼眶,他昏迷之前的那一瞬间就在担心,自己怕是再也见不到娘亲。好在老天待他不薄,让他活下来了。

陈秀兰抱着儿子泪流不止,大黑摇着尾巴在床边蹭来蹭去。屋里气氛正好,方竹在门口看了看,没有进去。

后起床的方桃听到动静也跑过来,看着屋里的场景瞪圆了眼,“真醒了?”

“嗯,”方竹点点头,“你在家待着,没事儿就把鸡喂了,我去请郎中来看看。”

说完就去水缸掬捧凉水胡乱抹了把脸,然后快步下山找郎中去了。

此时晨光熹微,天上隐隐还能看见月亮的残影,路旁的杂草树叶上结着露珠,路上没什么人,但家家户户已经升起青烟。

就这么闷头一直往前走了很久,方竹才感觉混乱的心渐渐平静。

实在太突然了,她没想到郑青云会醒过来,以至于方才对视时大脑一片空白。

这会儿冷静下来,不免想起村里关于郑青云的言论———脾气暴躁、易怒好斗。也不知醒来就多个媳妇儿,会不会生气?陈秀兰还会不会跟之前一样待她们那么好?

若是他们敢苛待她和妹妹,那她拼了命也要带着方桃逃出苍黎村。

“媳妇儿?”从陈秀兰口中得知陌生姑娘身份的郑青云皱起眉,满眼不赞同,“我都昏迷了,娘怎么还给我娶亲呢,万一我醒不过来,那不是耽误人家?”

“呸呸呸,”陈秀兰瞪他一眼,“胡说什么呢,快也呸几声。”

郑青云无奈叹气,却也依着她的吩咐照做。

陈秀兰面色和缓些,慢悠悠解释:“你当娘亲不知道这样不妥吗?可我又有什么法子,你那时都昏过去十多日,找了好几个大夫都说听天由命。我只能求神婆指条路,谁知就碰巧遇上小竹,我当时就想这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