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拓跋晃年纪虽小,但学识既广,见闻亦足,历练了这么久,气度也不一样了。离开父亲的华显宫,他孤独地走在前面,崔浩缓步跟在身后。他突然回头冷冷对崔浩道:“崔司徒,孤有些不明白,后宫人供奉些佛器,能靡费到哪里去?皇后亦是信奉佛法的,司徒今日谏言,置皇后于何处?”
崔浩是太子的师傅,向来颇以教导太子居功,突然听了这么句责问,心里未免也不舒服。他是拓跋焘最亲信的人,也不惧太子的身份,因而端着礼节,向拓跋晃深深稽首,说话却不太客气:“太子责问,下臣也有些奇怪:兄友则弟恭,太子又为何今日谏言陛下说两位皇子的不是?臣诚然言多有失,太子是不是也当自省呢?”
拓跋晃哪里是这只老狐狸的对手!被噎得说不出话来,更有油然而生的、被看穿了的畏惧:他厌恶自己的那些弟弟,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每见父亲抱着弟弟们笑容满面,他就是又妒又恨——他自小见的,都是父亲的冷脸,受的,都是父亲的打骂,人人都跟他说,陛下那是恨铁不成钢,可在一个孩子心里,埋藏的是不安和惧怖的种子。拓跋晃有些磕磕巴巴的:“孤……亦当自省,谢崔司徒提醒……”
崔浩怜悯地看着面前十二岁的少年,自负地用他悲悯的目光打量着:“太子知道就好。臣与太子一心,愿辅佐太子成就一世英名!”
拓跋晃勉强地一笑,等崔浩告退了,他才在心里切切地说:谁与你一心!
作者有话要说:(1)为避免大家群殴作者把小萝莉写得那么早婚,作者特翻了一段史料作为“作者是有良心的”佐证:梁太宗简皇后8岁婚,齐高昭刘皇后、陈世祖沈皇后、陈后主张丽华贵妃均十岁出头婚,宋前废帝何皇后12岁婚,魏平文皇后王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宋明恭望皇后均13岁婚。梁柳偃12岁尚主,张瓒11岁尚主,周弘正10岁娶妻,王元规12岁娶妻,孙澄10岁娶妻,于翼11岁尚主……
好了,事实证明,作者是尊重历史的。爬下……
(2)谁说拓跋是粗豪汉子,没有文化?站出来!其实孝文帝汉化,狐狸他这个当曾祖父的要占首功:拓跋焘对汉文化、儒道文化极感兴趣。但是因为鲜卑族在中原建国不久,骨子里又怕汉文化、儒道文化会同化他们,所以心态很矛盾。至于后面的故事,就后面再说吧。先为拓跋发个牢骚。
------------------------------------------------
非常悲催的发现,这两章的男人戏比较多,历史范儿会比较足。
也就意味着,底下的内容会冷门啊,没人爱看啊。
不过,哼哼,就是我借崔司徒的话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正这本书已经冷僻了,还怕它更冷僻一点吗?
(崔司徒含泪:你学谁不好,学我?我还不够做你的教训么?俊采星驰个屁啊!落了个白茫茫的真干净!)
☆、摽梅妙龄
晚上,飞灵宫预备的是棒炙的小牛腿肉,这是拓跋焘的最爱,半熟的牛肉含着鲜美的浆汁,嫩滑爽口,撒上姜末、葱白、茴香与荜拨,香料被热气一激,气味散得阖宫都是,引人馋唾。
唯有阿昀,吃了几块肉,撕了两口乳饼,就不肯再吃了。拓跋焘恨恨道:“长得纸片一般,风一吹,就能把你吹走了!这么大个人了,还不好好吃饭!”
阿昀现在已经不怕阿爷因为她不好好吃饭而打她屁股了,笑吟吟拈着手心里的枣脯边吃边说:“阿娘给我讲的:‘灵山有仙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我吃枣,也能当饱。”
“你还想着成仙呢!”谢兰修剜了她一眼,动手把刚刚烤得发白的一块肉从牛脚骨棒上割下来,奉到拓跋焘的盘子里。拓跋焘看看阿昀手中的枣脯,问道:“你这个枣脯新鲜,不是去岁进贡来的。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