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咸鱼被迫考科举 > 咸鱼被迫考科举 第119节

咸鱼被迫考科举 第119节(2 / 2)

这再好不过了,保护萧宝玄,可比保护他有前途多了,这小家伙看着白白嫩嫩的,但未来如何,不可估量。朝中未立太子,不是陛下心中没有属意的人,而是为了长远计,不愿意将心中的人选透露出来,过早地与人为敌。

两位皇子在丞相府待了许久才离开,可谓给足了颜面,众人一杯接一杯地灌酒,嫉妒让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不到二十岁的丞相,还有没有天理了?

相府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是外头大多都是对此喜闻乐见的。为官人品正与不正,百姓们心中最是明了,他们就看好这个宋大人,盼着他能长长久久,盼着他能多为百姓做点儿实事。

系统也是打开面板才发现,宋允知的声望又涨了可他分明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只是被封为丞相而已。难道丞相跟普通官员在百姓心中差别竟然这么大?怪哉。

因为自己也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系统索性就没有跟宋允知说。

宋允知在前头会客,唐懿则领着儿媳在边上的花园处另设戏台酒宴,款待诸位官眷。

李兰序今日一直压抑着情绪,生怕自己将事情给弄砸了。她还是头一次招待这么多的贵客,紧张是必然的。不过李兰序性格跟唐懿有些像,都是喜欢钻研人脉的,比起贺延庭,她才是最有进取心的那一个。只是从前一直没有机会,李兰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次总算是能大展身手了。

感谢小叔子,若不是小叔子出息了,她何德何能接触到这么多的贵夫人?李兰序由衷希望小叔子再接再厉,在陛下面前恩宠不衰,这样她手头的人脉才能更长远些。

唐懿看出了儿媳的那点小心思,甚至倍感亲切,她年轻时,也是这般心态。只要没有坏心眼儿,若想经营人脉,唐懿愿意帮她。她带着李兰序见了京中诸位说得上话的夫人,寒暄一番后,才落座到镇北候夫人身旁。

李兰序总觉得母亲对镇北候府的姑娘格外看重。她竖着耳朵听听这两位母亲的闲聊,很快她便了然了——母亲应当是看上了镇北侯府的姑娘,想替小叔子说亲呢。

若是小叔子没当上丞相,这门亲事便是小叔子高攀了,可如今,两家正好门当户对!

对方家中有侯爵,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对方家中有将军,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对方家里出来个皇后,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再多得不足,也能靠着一个丞相来弥补,李兰序觉得这婚事绝配。只是,这两个人说的未免太含蓄了吧,她偷偷瞧着,也不知道那位谢姑娘究竟听没听懂。

谢蕴自然是听懂了,她向来都是玲珑心思,唐夫人起了个头她便猜到了来意。她与允哥儿自幼相识,多年来未曾断过联系,若是两家说亲……

谢蕴微微出神,她想,她是愿意的。

她羡慕极了允哥儿不拘一格、敢想敢拼的人生,甚至隐隐期待起来,倘若成婚之后,她是否也能这般肆意?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旁人未必会赞成她,但是允哥儿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一定能明白。

这一番隐晦的试探之后,唐懿又在傍晚时试探了一下宋允知,弄得宋允知闹了好大一张大红脸。

他是对蕴姐儿有好感,但是——宋允知害羞地望着脚尖:“会不会太唐突了?”

“傻孩子,你若是再犹豫的话,谢家兴许就不等你了。他们家大姑娘早到了说亲的年纪,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定了人家,届时你再提这件事情便才是真正的唐突。”

宋允知一听,连忙改口:“那还是早日请媒人上门吧。”

唐懿笑而不语,宋瑜则高兴地拿出香,准备给自己爹娘拜一拜。谢天谢地,他们家允哥儿原来真有喜欢的姑娘,再不用担心他不开窍是个傻蛋了。

宋瑜甚至还琢磨着,过些日子要不要回江南去拜一拜祖坟,给列祖列宗都好好说一说这门喜事。

宋允知听说之后,也答应寻个时间送他爹回去,宋瑜对此十分期待,他虽带了爹娘还有允哥儿生母的灵位过来,但是终究还是得回去看一眼。

至于婚事则进展迅速,两家都有意促成婚事,还有不少夫人争着做冰人,包括空中的皇后娘娘都有意撮合他们,婚期很快便定了下来。

宋允知本想着多抽点时间陪蕴姐儿的,只是很快他便一点空余时间都没了,皇上直接将萧宝玄丢给了宋允知,连带着还有许多新政事宜。新政的推进困难重重,宋允知每日都忙得脚不沾地,身边的人手不也不够用。

好在没两日后,赵安虞便从光州过来了。宋允知最得力的下属,终于还是回到了他身边。

第161章新政自己教导出一位君王

光州知州换了人,不是胡洪,胡洪也被调去了别的地方做知州,他总是心心念念做知州,如今也算是高升了,只是去的地方不是很好,比当年的光州还要差得多,若想做出成绩,晓不得,要吃些苦头。

而今光州的知州是沈渊。

宋允知当初听到这一调令是也是放妥了心。沈渊好啊,他小时候在国子监可没少被沈渊照顾,同是国子监出来的,沈渊定然能将光州治理好。

赵安虞过来时,沈渊还未抵达光州,未曾见到这位新知州,他心中无不遗憾。当然,光州官民比他还要遗憾得多,他们甚至都没能好好给大人送个行,也不比他,还能去京城继续跟着宋大人。见了宋允知后,赵安虞还在惆怅此事:“大人荣升丞相光州上下都欢喜至极,街头巷尾到处都有讨论此事的百姓,生怕旁人不知道。只是大人当时走得匆忙,未曾好好践行,百姓们对此万分遗憾。”

宋允知这位知州,给光州带来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百姓们是真的舍不得他。光是这几年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再待个一任,光州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建康城了。

可惜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他们能抓住宋大人在任上的机会,就已经足够幸运了。

赵安虞还透露:“百姓们之前也猜到了大人肯定会高升,连送行要准备的东西都想好了,如今却也无送行的机会。”

倒是便宜了他。

临走前,衙门里头的同僚将原本准备送给宋大人的东西挪出来一部分给了他,剩下的,也托他带到了长安来。

宋允知被赵安虞领着,看到了光州衙门给他备的贺礼,两辆马车挤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干货,都是他在光州衙门里爱吃的,叫宋允知一时有些酸涩:“又不是不回去了,往后肯定还能再见面的,非得弄得这般郑重。”

“日后见面是日后的事情,眼下是为了贺大人高升,这都是诸位同僚的心意,大人可不能推辞。”即便要推辞也得晚了,反正东西都已经带过来了。

“对了,其他人都还好吧?”宋允知追问。

“都好。”赵安虞细数着衙门中的各人,宋大人召进来的这些小吏大都成功当上官儿了,虽然官位并不高,都是□□品小官儿,但是从吏转为官这可是天差地别,意味着从今往后他们家中便能改头换面了。

这前一波人得了这样大的造化,光州附近的百姓们都铆足了劲。都紧紧盯着衙门的吏选,心里盼着这样的好事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

有个好处在前面吊着也不错,如今为了应试,学堂里面招的学生都多了好几倍。读书认字的人多了,地方上教化也要比别处更好些,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却能惠及后代。

至于衙门中其他几位大人,吏部大概也是知道他们从前的表现,职位不变,但都得到了赏赐,也算是全了他们都体面。

简单聊过光州后,宋允知才跟赵安虞说起了近期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