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允知攥着拳头忍下了,这些人嘴巴可真是贱!
他老实坐下,没多久便发现有人在默默观察他。
宋允知顺势望过去,才发现对面坐着一位青年人,深秋时节穿着却减薄,有股浓重的书生之气。不过宋允知再细看的时候才发现,兴许不是穿的少,而是太瘦了。宋允知并不欣赏过瘦的男子。
他移开目光,可对方却还好整以暇地端详自己。
宋允知这才觉得不对,这是……钟离?
果然,下一刻他便看到建康府学的王山长与人寒暄一圈后,坐在那青年身边。宋允知笃定,这必然是钟离无疑了。
王山长也注意到钟离的目光,询问道:“你若是想认识,先生可以替你引荐。”
钟离微微摇头:“不必。”
他与宋允知还没到惺惺相惜的地步,如今不过是对手罢了。
待到前头说要以“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为题做事时,钟离不假思索地铺开纸,不过片刻便有了诗。
今日主要翰林院开设文会,主要是为了给钟离扬名,宋允知之所以过来,也是为了验证一番这位钟离是否真的诗才了得。可围观了一会儿后,宋允知便死心了。
人家的确厉害,若是会试只靠诗赋的话,他压根没有一丁点儿取胜的机会。写诗作词这种事情,得靠灵气,更看天赋,宋允知全都没有。他上辈子是理科生,这辈子能把文章写好,已经很了不得了。
宋允知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诗,他并不认为眼下是盛世,打从心底里不愿意歌功颂德,勉强做一首诗,也只是浮于表面的夸赞而已,比不得这些人写得“真心实意”。
若是平时写成这样,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今日必有比较,他还得想想别的点子。
众人已经围了过来,对着钟离的诗频频点头称赞。
他们愿意扶持年轻有才的后生,更愿意扶持自己这一边的年轻后生。陛下想要推宋允知至人前,他们便可以推钟离与之打擂台。
若是可以,会试、殿试,他们更希望看到钟离夺得案首。盛世气象已成,他们期盼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乱。
跟人家比诗,宋允知都没准备赢,但他出门更代表先生的一面,怎么也不能输得太不光彩。
宋允知遂划掉最后几句,借用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言仿写四句,畅享日后夏国一统南北,万国朝贺之景。
现实不想夸,幻想一下还不行?反正都是想象之言,怎么夸张都不为过,陛下若是看到这首诗竟然龙颜大悦。若是有人胆敢质疑,那更不得了,说明他们对自己国家都不信任,这跟卖国贼有什么两样?
宋允知觉得自己真是聪明绝顶,他倒想看看还有谁敢来喷他?
那边众人瞧过钟离后,便有心想拿宋允知做比较,这位小神童以能言善辩著称,并不以诗词著称,若是比较起来,肯定与钟离差之远矣。
他们挪步上前,正要开口询问,便已有人看到宋允知的诗了。
到嘴边的讥讽都被咽了下去,众人都有些语塞。
钟离也起身踱步至宋允知身前,弯腰一看,才看清了宋允知写了什么豪言壮志。那诗本就嚣张,配上他笔走龙蛇的一手字,真有几分气势如虹的锐气。
只是……这孩子未免太傲了吧,还万国来朝?夏国即便没有被赶到江南前,也没有万国来朝,不敢想,真不敢想。
第93章毕业考前刷题做准备
虽是借助了点先人的思路,但是总算是没有丢人。
宋允知这首诗一出来,众人到嘴边的嘲讽都咽了下去,就连陈素看着都挑起了眉头。自家弟子平日里可没有这么机灵,今儿怎么这般出人意料?
莫不是被逼急了?
他伸手摸了摸弟子的头,心想着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一个小孩子家家被逼到这个份儿上,着实可怜。大不了,下回再有人邀请,他出面拒绝就是。区区文会而已,并不是非得参加,他陈素的弟子,不需要通过这种事来扬名。
宋允知不知道先生为什么突然这样望着自己,他眼下还在沾沾自喜,翘着嘴角问道:“先生,弟子没给您丢人吧?”
陈素失笑:“没有。”
他家这个小弟子从来都没有给他丢过人。人与人本就是不同的,喜好不同,擅长的地方也不同,即便他弟子今日写不出好诗,也依旧不输任何人。陈素看向周围众人:“诸君怎么看?”
众人:“……”
他们不大想看。
虽然他们不大愿意给宋允知面子,但是陈素的面子不能不给,且这今日这小鬼的表现确实还行,遂只能硬着头皮夸了两句。
陈素明明很得意,却还要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诸君客气了,不过是小儿拙作,难登大雅之堂。”
众人欲言又止,这对师徒太虚伪,他们实在不想应和了。
比起钟离那边,宋允知这儿便显然是个冷灶了,寥寥数语之后,众人便都散开了。只有一个老学究不在意什么政治立场,看见宋允知那手好字之后便走不动道了。
反正也没人喜欢他这首诗,宋允知见难得有人识货,便递给他。
老学究喜欢得不行,犹豫了半晌后,忽然追问:“可否将这幅字送与老夫?”
他也不占小孩儿的便宜,叫随身书童拿出一副字画跟宋允知换。
宋允知略有些吃惊,这幅字画可比他的字要值钱多了,他如今在书画界还没混出头呢,用名人字画跟他换,岂不是太吃亏了?
宋允知按住蠢蠢欲动的手,不能贪心,他还没缺钱到这个份上。
陈素却泰然接受:“孙先生如此看好你的字,还不拜谢孙先生?”
先生都不问问为什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