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的凝视,王乾坤眼中闪过惊恐。</p>
他并没解释,什么是药人铺。</p>
但这个地方,带给他的恐惧,显然比眼下承受的痛苦还要强烈。</p>
闫光头跟在一旁,沉吟着说:“关于药人铺,我倒是知道些,不过,那只是道听途说,也不知真假。”</p>
他说,在古时候,据说有一种药铺,名义上是卖药,实际,也是卖药。</p>
但是,这药的概念,却是和寻常意义不同。</p>
他先是举了几个例子。</p>
说是在封建制度统治下,乃至民国时期,一旦有死刑犯被行刑,不管场面有多可怕,总是不乏看客的。</p>
单是说,监斩官在发布行刑指令的时候,会用朱笔勾掉受刑人的名字。</p>
笔一勾,一甩出,众人皆躲。</p>
可是,当笔一落地,所有人便都去抢。说是用这沾了人命的刑笔给家里的孩子开蒙教育,这孩子,将来必定是状元才。</p>
这只是第一个例子。</p>
第二个,就相对要引人不适了。</p>
围观刑罚的人,层次、目的,各不相同。</p>
古帝都几个出了名的行刑地点,周围非但不荒凉,而且还都是些高档的酒楼。</p>
每当有死刑犯被处决的日子,这些酒楼里都会满员。</p>
那时候,能进酒楼吃饭的,定然是有些家底的。</p>
不光是“恶趣味”“看热闹”,有相当一部分财主员外,都是带了自己家的孩子,在二楼定了靠窗的位置,为得,就是看行刑。</p>
因为什么?</p>
因为这些财主、员外,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孩子,不要对人仁慈,甚至是,别拿人当人。</p>
当猪狗一样,是可以随意宰杀的。</p>
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概念,后来,不说拿人命做草芥,但轻视和压榨,却是必然的。</p>
“嘿嘿,这……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吧。实在……太变-态了。”</p>
闫光头不住摇头,跟着说出了第三个“例子”。</p>
楼上的看客是以取乐和‘教育子女’为目的的富人。</p>
楼下,刑场边,除了正经是看热闹的,就有很多,是具有特殊目的性的。</p>
有一种人,肯定在附近,但一定不会去凑热闹。</p>
这,是皮匠。</p>
砍了人头,乃至什么五马分尸、千刀万剐……</p>
最后,若有亲眷收尸,要收‘全尸’,免不了就要找他们。</p>
找他们是为了什么,就不用多说了。</p>
这类人,做的是买卖,卖的,还是手艺。</p>
但另有一些人,可就真是纯粹做的“人命交易”了。</p>
闫光头说的十分形象具体。</p>
说是某年某月某日,某督军,要对一个走卒行刑,不枪毙,而是砍头。</p>
当时,整个城镇,所有馒头铺里的馒头,都被买完了。</p>
刑场内圈围观的人,身上怀揣着一个……几个,十几个平常都不舍得吃的白面馒头。</p>
人头落地,鲜血从腔子里喷出来。</p>
这些人一拥而上,奋尽全力,用所带的馒头沾满犯人的血。</p>
据说,这些沾了人血的馒头,是能治很多种疑难杂症的。往往一个沾了人血的馒头,就能换来高额的收益。</p>